English

教师的“财富”是什么?

2006-09-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桂辉 我有话说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其神圣职责是教书育人。用古人的说法,叫做“传道受业解惑”。而在当今时代,教师的人生价值,或者说财富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正确对待的问题。不同职业的人们,所拥有的财富也不尽相同。如同作家的财富是多创作优秀作品;艺术家的财富是多创造传世精品;科学家的财富是多出科研成果一
样,教师引为自豪的财富不是兜里金钱的多寡,而是教出品学兼优学生的多少。

新中国建立后的头二三十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城市到农村,即便再简陋的学校,教学楼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大幅标语都格外醒目。那个历史阶段,教师大多是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追求的,他们呕心沥血,恨不能把知识全都传授给学生。正因如此,那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比父母还要高。诸如“这是老师说的”这样的话,成了许多学生的“口头禅”。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教师的敬业意识日渐淡薄了,而市场意识却与日俱增。时下,不少中小学教师学会了“留一手”――不是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是想方设法动员或暗示学生参加五花八门的有偿“补习”。如此这般,教出的学生成绩或许不错,但却很难达到品学兼优。因为,学生的品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一些负面影响。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所以能享受这般“待遇”,是因为教师像父母一样关爱呵护学生,并把心血和智慧慷慨地、无私地倾注在学生身上。这样的教师怎么不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呢?2005年3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57岁的普通教师晏才宏,因病英年早逝。在他去世的短短三天时间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就发表了千余篇学生悼念他的文章。不仅如此,学生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因为,晏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令人敬佩,且淡泊名利、爱岗敬业。他认为,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学生就是需要教师去精雕细刻的“艺术品”。

遗憾的是,时下一些中小学教师未能把学生当成“艺术品”、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对待。比如,一位中学

高级教师曾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我现在是把教书当作职业,而把××营销当成事业。”听后,我心里有一股难以言状的滋味。不仅如此,就连一些高校教授、博导,也把自己当“老板”,而把所带研究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招收研究生就像招工一样”,让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为自己做项目、生钱财。我以为,从“老师”到“老板”,不单是称谓的变化,而是质的嬗变。

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谈到,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结果必然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因此,他主张:“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诚然,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要生存、生活,自然也离不开一样东西――钱。因此,政府应当注重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但教师不应刻意向学生“卖”知识,或者把学生当“雇工”。否则,钱赚得愈多,沾的铜臭愈浓,个人形象就愈差,对学生造成的腐蚀也愈大。这样的教师很难赢得学生的尊重,更不能得到学生的感激和思念。到头来,除了金钱,什么财富也没有!

(作者为福建省杂文学会理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