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年沧桑 薪火相传

2006-09-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季轩 我有话说

编者按

2006年11月,“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将迎来她的世纪庆典。悠悠百年,暨南经历可比沧海桑田。百年间,暨南大学三落三起,五次播迁,历经南京―上海―建阳―上海―广州多个时期,然办学初衷“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未改,始终与民族命运共浮沉,与时代脉搏同起伏,弦歌不辍、英才辈出,为海内外培养人才20万,实为中国教育史上罕见之壮举,更为中国华侨教育史之代表。

百年风雨,百年教化,方有今日之成就。暨南大学的建立与发展,与著名人物、民族命运、时势流转息息相关,时间的磨洗必将沉淀具有恒久性之精神财富。

为庆祝暨南大学百年华诞,我们特开设“百年暨南”专栏,以此回首暨南的历史,也就是体味中华民族百年间的奋斗历程,触摸国家、高校、个人命运演进之脉络,以史鉴今,寻求明日更佳之发展途径。

暨南大学是我国华侨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发展历程同国内的华侨教育紧密相连。从1906年清政府设立了第一所华侨专门学校――暨南学堂,历经停办、复办、重建、播迁,暨南大学经过百年发展,已经是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华侨最高学府。暨南的发展历程,可谓筚路蓝缕,披荆斩棘。

三次停办,在困顿中寻求希望

百年暨大的薪火是由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点燃的。在参与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中,端方切身感受到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和举办华侨教育的急迫性,于是向清廷上奏要专为华侨子弟设立学校。清廷出于“宏教泽”、“系侨情”和“弥隐患”的考虑,准许了端方的请求。经过筹备,1906年底暨南学堂在六朝古都南京的薛家巷诞生了。“暨南”一词源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寓意为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远播于五洲四海。

1907年3月23日,暨南学堂正式开学,郑洪年为首任堂长。创办后发展非常快,规模一再扩大,以致后来端方只能将学堂定额为500人。然而动荡的国内政治形势打断了暨南学堂的发展。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师生星散,学堂停办。

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军管会接管了暨大。8月20日,军管会令暨大合并于复旦大学等院校并对暨大复课作出了安排。校务委员会从1950年秋季起着手拟订侨教计划和新暨大的复课准备。1950年12月,华东教育部饬令暨大从速拟订迁校南京计划。嗣后因种种原因,迁校之举胎死腹中。1951年3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暨南大学处理问题座谈会,与会者共同议决了暨南大学处理方案草案。6月4日,教育部正式宣布暨南大学暂时停办。

1966年“文革”开始,暨南大学全校陷于一片混乱。暨大这所华侨高等学府从1966年至1977年停止招生长达12年,这也是暨南大学校史上的第三次停办。

五度播迁,在逆境中顽强生存

1923年暨大迁址上海真如后迅猛发展,真如校区很快超越南京而成为本部了。此时独自创办国立暨南商科大学,是我国国家创办华侨高等教育的开端。1927年教育部批准将暨南学校改组、升格为暨南大学。暨南吸引了大量的名师硕儒前来执教。世界各地的华侨子弟和国内英才,纷纷前来真如就学,享受着高质量的知识教育和品德熏染。暨南大学是当时建立较早的少数的著名的国立大学之一。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事发生,暨南大学真如校区地处战区,在战火中夷为瓦砾场。学校奉令迁入上海公共租界继续办学,时间长达四年多之久。为了到更安全的地方办学,曾拟将暨大迁到南昌、昆明等地,因战局骤变而被迫中止。1941年12月8日日军攻入租界,学校在上海“孤岛”上完最后一课,即组织师生南迁福建建阳。建阳虽地理位置偏僻,但学校崇尚开明办学、自由研究,以及何炳松校长的学者风度,吸引了许多著名学者到暨大任教。尽管战时环境恶劣,办学条件艰苦,但暨大教学制度健全,教学管理严格,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立不久的东南联大此时并入暨大。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计划将暨南大学永久校址定在南京,因原上海真如校舍已化为灰烬,根本没法用。故暨大返沪仅为暂时之计。1946年6月,暨南大学返沪之后,经过各方努力已成为一所学科设置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然受内战影响,经费有限,永久校舍经年无着,所遭受之困难,远非他校可比。加之政局动荡,风潮迭起,办学环境每况日下。

五十年代中期,恢复暨南大学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在广东这样一个接近港澳、海外华侨众多的地方,把暨南大学在广州复办起来,对团结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培育他们的后代,有深远的影响和作用。”1958年2月22日暨南大学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筹备工作,终于使暨南大学于9月24日正式开学,陶铸任校长。重建后的暨南大学,是一所直属广东省领导的,以工科为主、兼顾文科的大学。招生对象主要是海外华侨子弟和港澳同胞子弟。经过不到十年时间的努力,暨南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文理科综合性大学。

历经复办,与国家命运紧相连

辛亥革命后,由于暨南学堂停办,归国侨生只得分散在上海、北京、福建等地求学。随着归国侨生的增多,分散就学的缺点日益突出,这促使人们关注暨南学堂的复办。经过黄炎培等人近半年的筹备,1918年3月1日,暨南学校补习科正式开课,中辍六年之久的暨南事业重新开始了,正式更名为“国立暨南学校”,相比最初的暨南学堂,此时的办学思想更为开明和实际。学校不仅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着力培养思想品德。

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因“文革”停办12年后,中央于1978年春决定恢复暨南大学。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备,暨南大学于当年10月16日招生开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元帅亲笔为暨南大学题写校名,从精神上给了暨南大学莫大的鼓励。复办后的暨南大学是一所文、理、医多科性综合大学,“以招收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籍青年学生为主,同时也要招收少部分国内的学生(以国内的归侨和侨眷的子女为主)。”从此,暨南大学进入了发展新时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