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毕节:和谐社会的试验区

2006-09-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厉以宁 我有话说
作为现任中央智力支边小组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我曾多次到毕节地区进行调研,应该说对毕节是比较熟悉的。但《非常责任――一个挂职市长的思考》这部书稿仍然引起了我很大兴趣,原因有二:其一,这部书稿讲的是毕节的事情,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其二,这部书稿的作者是一位年轻干部,根据中央组织部的安排,在毕
节市挂职两年,对自己所接触到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比较客观、深入的思考,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贵州自古地瘠民穷,地处黔西北的毕节犹甚,曾经被联合国确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无限制的平面垦殖使石漠化程度不断加大,耕地破碎,植被稀少,陷入越生越多、越多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严重的生态恶化和水土流失,不仅使当地群众面临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巨大危险,而且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尽快改变毕节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1988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贵州省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毕节的发展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殷雄同志的这本著作,就是他在毕节市两年挂职期间深入调查研究、独立思考的结晶。本书所思考的问题来自工作实践,而且行文充满辩证思维的色彩,避免极端倾向。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作者在本书中对一些问题的观点与看法并不一定正确,但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能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用心思考问题,是值得肯定的。作者虽然出身于理工科,但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说明他是一个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人。衷心祝愿他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勤奋努力,做出更大的成绩。毕节试验区经过18年的发展,虽然仍是全国贫困地区之一,但从纵向比较看,在全国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取得了很大成绩,每年的经济增长都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的经验,无可争议地表明,即使是在中国最穷、生态和人口压力最大的落后地区,也完全有可能进入小康社会。

1994年,我到贵州山区考察时,曾赋七绝一首:“隔宿无粮实可哀,空余景色逐人来。但求遍野花齐放,不信青山不聚财。”隔了12年,贵州山区的情况变了,毕节地区的情况变了。我相信,只要沿着既定的道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毕节必定会开创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