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颂歌

2006-09-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我有话说

金秋九月,云日辉映,天宇朗朗,京城满是欢情。在人们的翘首盼望中,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如期而至。在相逢的喜悦里,音乐与舞蹈相伴,歌声与笑语齐飞,少数民族的艺术家们情意浓浓,会聚一堂,再一次将人们带入了美不胜收的民族文艺的绚烂世界。

本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

度重视下,在各部门各地方相互协调精心组织下举办的又一次民族文艺的盛会。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北京举行,这是拨乱反正之后各少数民族抒发心声、民族文艺事业获得新生的重要聚会。2001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重开锣鼓,展现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国家富强所带来的新气象和新愿景。在前两届文艺会演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本届文艺会演继往开来、精品荟萃,来自全国各少数民族的4500名演职员将展演33台优秀节目。这是我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制度化之后的第一次。适逢国家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以及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的关键时期,本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文艺会演期间,无论是来自白山黑水还是彩云之南,无论源于雪域高原还是八桂大地,各少数民族的文艺精品尽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是对我国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艺样式和内容的收集、整理与提升,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民族文艺事业的创新和繁荣。文艺会演通过艺术活动,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和信任,增进了民族感情和友谊;文艺会演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示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非凡成就,展示了各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文艺会演在欢乐、平安、祥和、热烈的气氛中,融艺术性、思想性和群众性于一体,紧扣“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文艺会演是民族团结的反映。中华民族富有精诚团结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在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之中,各族人民肝胆相照,同舟共济,和睦相处,共同进步,铸就了牢不可破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观念。正是这种意识和观念使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不屈服、不退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艺会演所表达出来的种种意象、情感和意义,无不切中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主题思想。各少数民族的文艺工作者载歌载舞,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倾诉着他们爱国爱家的深厚感情。政通人和,则文艺振兴。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艺事业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正显现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盛世景象。

文艺会演是民族文化繁荣的一种表征。文化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心理的沉淀,更是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蕴藏着千姿百态的生活、古老神秘的历史和回肠荡气的情感。从那里,人们领略到的是各族人民饱经风霜、奋斗不止的智慧与力量。这样的文化是生动的、活泼的,人们可以在博物馆中找到她的身影,更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她的风采。璀璨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活”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底色。“声一无听,物一无文。”正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赋予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久不息的生命特质。少数民族艺术繁花似锦,经过文艺会演的交流和融合,必将进一步推进中华文化以及我国整个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既增加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又可加强我国与国际间的“对话”,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本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一如既往,表达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心愿。回顾历史,关注现实,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一定要运用包括文艺会演在内的多种方式,增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挖掘、积极创新各种形式的民族文艺,不断增强文艺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本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我们的民族团结和文化事业一定能够获得新的辉煌成就。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