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忠诚的旗帜下

2006-09-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通讯员 杨冶 王锐 我有话说

这是一所有着理想追求的大学。它以其发展抉择的上下求索,以一串串骄人的成绩,向世人诠释了自己如何在忠诚的旗帜下,坚定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的信仰追求,坚守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的战略抉择,追求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办学境界,再现了凤凰涅?的壮美。

它,就是昔日的哈军工、今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

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

中国革命军人的忠义,无论是否在战场,都已被事实证明能够创造奇迹、书写辉煌。

1953年9月1日,哈军工因强国兴军的使命而诞生。一批批创建者汇聚到一片荒地之上,创造了“军工”神话。

1959年,就在哈军工蓬勃发展之际,陈赓院长前瞻性地提出了“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战略构想,哈军工的种子从此开花结果。

1970年,在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哈军工搬迁、分建。“哈船院”的诞生步履维艰:校址不定、专业方向不定……未来的路如何走?又一位临危受命的将军院长林毅,果断作出“立足原地、当年招生、边建边教”等一系列重要决策,郑重地将“为造船工业服务”写入了学校的办学方针。从此船院人开始了新的征程,并创造了科研工作的第一个高峰。

在这里的人们为了国家的需求而毫无保留地奉献的同时,这所大学也渐渐蓄积起了更高层次满足国家需要的能力,创造了被国家重点选择的机会。1996年,学校以鲜明的“三海”服务特色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院校行列。“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被这里的人们升华为工程大学新时期发展的重要牵引力。

从“军工”到“船工”,再到工程大学,这所大学的精神文化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丰富发展。而“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这一核心元素,渐渐被升华为一种坚定的信仰,深藏于每个工程大学人的心中。

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

如果说“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是指引学校发展的信仰追求,使命定位则是这一信仰追求必须依托的现实土壤,对于“第一使命”的坚守,已被这所大学视为生存发展的基石。

对于其建设者来说,“第一使命”的坚守更源于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并成为根植于内心深处指引行动的自觉。在核工业需求不足的困难时期,时任军用核动力安全委员会小组成员的杜泽教授,一次又一次地跑到船舶总公司、核工业总公司争取支持,全身心投入于寻找支撑专业发展的新起点。2005年,当核动力仿真方向研究已为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5周岁的年轻团队摘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一系列荣誉时,他的学生们依然清晰地记得老师的判断:“无论国家还是国防工业这个阵地不能丢”。在他们的心中,老师对国防事业的执著坚守如同一盏不灭的航灯激励着奋勇前行的人们。

“我邓某人六十立志,志在必得,言必有信。”这是有着“中国潜艇之父”美誉的邓三瑞教授主动请战“智能水下机器人”项目时掷地有声的话。一个对自己成就评价“先而不高”的大师,没有以两个共和国“第一”安享余生,而是以青年人的无畏,与徐玉如教授等人一起,再次涉足崭新科技前沿领域,承担了我国第一台智能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工作。年近花甲尚有如此拳拳报国之心,使时任中国船舶总公司副总经理的黄平涛深受感动:“成此事者,惟有邓三公”。

正是这样一群“第一使命”的坚守者,在满足国防需求的奋斗历程中,使服务方向从海军向海运、海防和海洋延伸,核学科实力不断壮大。21世纪初,国防科技新跨越、造船强国新目标、核电发展新局面、海洋资源大开发等国防和国家战略领域的新需求,让工程大学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这一领域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由使命定位发展为服务领域定位,“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办学方略的凝练为这所大学半个世纪的信仰追求找到了最佳落脚点。学校对未来发展的基本判断是:未来20年国防科技工业需求仍将是我校发展的强大牵引力,未来20年“三海一核”仍将是我校服务的主体领域,这个基本判断中蕴含的是工程大学人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服务的执著追求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昭示着“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的精神文化,已经在这所大学的土地上深深扎根。

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

在这所大学现任校长刘志刚的眼中,“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是一种办学境界的追求,是忠诚的题中之意。这种忠诚外显于独特的人才培养理念及实践。哈军工时期,入学只有初中一年学习经历的谭国玉,被陈赓院长请进自己的小平房里。“你口口声声喊‘人在阵地在’,实际啥也不在,给你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不好好学习,还要求走!”以“死也要死在这里”的决心,一学期下来,谭国玉已经清瘦得只剩下骨头了。但由于文化底子太薄,还是两门不及格。就在这时,陈赓院长再次鼓励他,坚定了他奋勇拼搏的信心。最终,他经过刻苦努力,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哈军工学子的成才本身是国家的财富,而这种精神的财富更值得其子嗣世代相传。

“人民满意是第一标准”,这是哈工程大学对这一精神传承的生动描述。失去了右腿和右小臂的唐佳琦,忐忑地接通了学校领导的电话,得到的答复令他激动不已:只要分数够,这所大学欢迎你!入学后,他硬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参加了25天摸爬滚打的军训生活,从此,篮球场上,人们常会看见他跳跃的身形;卡拉OK舞台上,也少不了他深情的歌声。他告诉记者,这所大学不仅给了他爱的支撑,更教导他以自信、独立去面对未来的人生。

2005年,郭天祥和他的同伴们捧得“枭龙杯”空中机器人大赛两个级别的亚军和季军后,笑着说,要感谢学校提供的广阔舞台,那里有尊重个性的学习制度、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种共同奋进的氛围,以及强有力的后盾――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

人民满意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让人民满意?陈赓院长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学校好比是个大食堂,教师是炒菜的,干部是端盘子的,端盘子和炒菜的都是为了学生‘吃’好”。大爱无言而有形,工程大学人这样作答。

老教授邓三瑞、戴遗山、杨士莪……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以自己一生的行动教育学生做学问一定要求实、求精、一丝不苟;中年教师姜任秋扎根一线、夜以继日、执著奉献,病倒岗位方知身患重病,用敬业、无私诠释了师者默默耕耘的伟大。青年教师杨洪涛坚持“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成为“教书育人”的青年教师楷模。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上班的第一件事是打开bbs,第一时间了解舆情,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来校采访迎新工作的记者感叹:“绿色通道”的牌子在工程大学敢于明晃晃地亮出来。这所大学的“严”也是出了名的。入学第一课,新兵班长会告诫军训学员:有纪律的生活是自立和成长的保障。军号为令,起床、熄灯,成绩记入档案,时间不能减少,训练不能缩水……这里的海军国防生,从航海实习,到拉练打靶,全程标准化管理,被海军副司令金矛中将赞誉:“个儿顶个儿的好”;这里的“九大体系、十大工程”,全面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本科教学的一部法典,不合格的学生要处理,不合格的教师要推出;在这里,不具备办学条件、发展前途的专业,要坚决予以“关、停、并、转、联”。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未招生,而新建轮机工程专业,不久即通过英国轮机工程科学与技术学会的考核认证,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接轨。

就在教师节的前夕,哈尔滨工程大学又收获了一份喜悦: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在庆祝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学校党委书记王树权说:“蕴藏于我们师生身上‘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工程大学精神正成为推动大学发展的巨大力量,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信心所在!”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