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努力实现区域教育的和谐

2006-09-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剑荣 我有话说

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密切联系,它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助推器”、“平衡器”和“孵化器”,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和谐教育的构建。一个县(含县级市)区域社会的和谐也必须以教育的和谐发展为基础。怎样的县域教育是和谐的?如何构建和谐的县域教育?“均衡+特色”应该是其主要的特征,在均衡的基础上求特色,是和

谐的县域教育的追求。

均衡化发展是县域教育和谐的最根本特征之一,也是解决诸如“择校”等许多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

首先,均衡发展的教育应该是整体的。要形成“普、职、成”三教协调发展,城乡、学校群体之间均衡发展,特别是保证义务教育机会均等。

第二,均衡发展的教育应该是优质的。优质教育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变为部分学生升学服务的教育为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服务的教育,变学生适应课程教材的教育为课程教材适应学生的教育,变同质发展的教育为差异发展的教育。

第三,均衡发展的教育应该是公平的。要实现区域教育的公平,首先要努力做到对学校的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基本均衡;其次,要做到“有教无类”,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再次,要构建帮困扶贫的长效机制,减免贫困人口子女的费用,做好残疾人的教育、弱智儿童的教育,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弟的教育。

第四,均衡发展的教育是公益的。必须高举公益事业的大旗,遏制教育产业化和商业化倾向,使教育真正成为公益的事业。

区域教育的和谐可以由特色来推动,要建立机制,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引导区域内学校通过特色来形成相对稳定的育人模式。

什么是特色学校?特色学校是风貌独特、理念先进、文化先进、质量较高的学校,是指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挥优势,深化改革,逐步形成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内涵与风格的学校。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管理模式、教育评价等等方面都可以在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特色。国内外的名校,如陶行知先生所办的晓庄师范、段力佩先生任校长的育才中学,以及高校中的北大、清华,国外的哈佛、牛津、剑桥、伊顿公学等,都是在挖掘传统的基础上在某一方面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的。

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要体现两个特点:一是整体推进,二是层次推进。一方面,所有中小学都参与特色学校建设;另一方面,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分层次推进,而不是“齐头并进”。在学校形成特色的基础上,凸现区域教育发展的特色。

加强县域教育改革,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并具有特色的发展途径。

(一)教育均衡化方面

要加大投入,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政府办学校管教育,要努力做到对学校的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基本均衡,保证每一所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水平基本一致。要注重对区域内部薄弱学校的扶持,通过设立薄弱学校建设专项资金,做到薄弱学校建设资金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努力缩小学校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

要改革创新,构建教育软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

一是共享。要搭建交互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在义务教育阶段,积极探索在社区范围内依托一所或几所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联合周围的若干学校建立学区。学区有统一领导,在学区内实现资源共享,尤其是学区内学校的教师合理分配、流动,最大限度地保证学区内的每一所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和共同发展。通过“名师共享”活动,让骨干教师到偏远山区校上指导课,帮助薄弱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改教研活动,以公开课、讲座等多种形式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帮助扶持薄弱校;还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教育平台,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借助信息化来缩短城乡之间、强校与弱校之间的办学差距。

二是流动。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择校主要是择师。师资力量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而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必须推进教师交流制度的建立。要使学生不流动,首先教师流动要合理、走向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同时,要建立优质师资辐射机制,通过支教、结对、帮扶等形式,使县域内的优质师资得以扩充,使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

要建立教育均衡化的监测机制,以检测促均衡。为了促进均衡发展,需要研究建立具有积极导向性的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和制度,从而对区域教育的决策起一定的激励、约束和规范作用。教育部门对各地中小学的教育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其中一些规定可能也会给家长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误导,使大家纷纷涌向等级较高的学校,造成“低等级”学校在资金、生源上的严重不足,引发恶性循环,使那些“低等级”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薄弱学校”。因此,政府要真正实行教育均衡,就要淡化对学校的等级评估,还学校和学生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二)特色学校建设方面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性,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科学策划。特色建设周期比较长,需要就特色方向的确定、措施的制订等做出系统的谋划。因此,要引进教育策划,对区域学校的特色建设系统谋划。同时,学校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历史与传统、师资、办学条件、环境等因素,从而科学决策,使学校的特色建设步上科学、规范、有效的路子。

科研孵化。要重视教育科学课题研究的孵化作用,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先导工程,要整合、优化学校的各级、各类课题,围绕特色建设组织科研活动,提升特色建设的层次。

资源整合。无论历史长短,无论中学小学,每一所学校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教育资源。学校不是封闭的,总会受到所在社区的影响,社区又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这些文化学校也可利用。所以,在特色建设中要根据特色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挖掘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课程,使特色建设与校本课程建设比翼齐飞。

外力推动。要加强对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管理,形成并逐步完善特色建设的管理制度。一是导向机制,引导师生把创建学校特色作为大事;二是活动机制,组织开展有关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使特色凸现出来,特别是要尽可能地把兴趣活动、研究性学习等与特色建设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三是考核机制,根据学校特色建设的方向建立必要的考核、评估制度;四是激励机制,建立特长教师、特长生的评估和奖励制度,对在创特色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名誉和物质奖励等,以激发教师学生创特色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作者系江苏省吴江市教育局局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