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京工业大学:用优势促发展

2006-09-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南宫轩 我有话说

“十五”期间,南京工业大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在取得这样的科研成果的同时,南工大人将科研和产业化优势转化为本科教学优势,形成了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局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水平师资队伍引领教学

年来,南工大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专业英才和学术大师,10年内已产生了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3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形成了高水平的学科梯队。

已故化工高等教育一代宗师时钧院士一直是南工大化学化工学科的带头人,是我国硅酸盐工学和化学工程专业的奠基人之一。1952年,他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硅酸盐工学本科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是工业生物技术领域最早的国家“973”计划项目“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的首席科学家,他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专业,在手性化合物的规模制备和酶工程产业化等领域有重要建树,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作为现任校长,他要求教师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渗透,依托科研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些办学理念和思路,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明确了方向。

唐明述、徐南平等院士和戴树和、宰金珉、许仲梓、陆小华等著名教授,都是该校特色专业学科的开拓者和引领者。通过产学研互动,这些学科形成了各自优秀的学科梯队,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和教学骨干,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有150多人次获得了20多种国家和省部级荣誉。全校获得建筑师、土木工程师等20多种注册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达到117人次,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条件。

学科建设支撑教学

产学研互动是南工大传统优势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拓展新专业、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强大动力。在南工大27个新专业中,有9个专业所依托的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6个专业依托的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良好的学科基础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南工大以生物化工专业和全国第一家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互动发展为基础,组建了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建成了一批博士点和硕士点。在取得多项科研成果的同时,该校还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产学研互动促进了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该校规定了科研经费投入教学、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比例,促进教师使用科研经费改善教学、科研条件。除学校投入的教学仪器设备外,80%以上的学科建设和科研仪器设备都广泛用于本科生的专业教学实验和毕业论文,对本科教学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化学化工学院充分利用科研经费增加实验仪器设备、设立学生创新基金等,近三年科研经费到款达9500万元,用于教学相关投入达到2270万元。

产学研良性互动也使得该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扬子石化公司、金陵石化公司等著名企业都是该校本科教学的实习基地。目前全校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到212个。在校内,学校与欧洲EuroTech集团合作建立了嵌入式系统研发中心,与美国TI公司组建了联合实验室。

科研成果融入教学

通过科研及成果产业化工作,南工大的教师不仅提高了学术水平,也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提高了授课质量。南工大教师在国家“863”重大项目研究中,建立了高效的分离筛选有用微生物的方法,并将其被融入到《生物工程进展》课程教学中。南工大还曾承担国家多项数十亿元投资的大型工程项目的安全评价,对重大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有关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这些案例进行讲解,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南工大的工业水处理和热管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有关教师根据科研成果先后出版了多部教材。胡道和教授将国家“七五”、“八五”攻关项目研究成果融入《硅酸盐热工工程》等5部教材中,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十五”期间,该校教师主编出版了173部教材,汇集了学科前沿理论、新型工程技术和案例,有9部教材获部、省级奖励。《化工原理》教材编入了学校有优势特色的膜分离技术和吸附分离技术,被国内多所高校采用。

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增加了南工大学生毕业设计实战演练和直接参与科研的机会。通过参与工程实践,该校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动手能力得以增强。据南工大教务处统计,2003年至2006年的毕业设计环节,先后有486名本科学生参加到南京明发滨江新城规划设计、南京浦口老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项目之中。自动化专业2位同学参与教师研究项目,申请并获批实用新型专利2项。2005年该校在江苏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比中,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14篇,4个项目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获奖数量在江苏省名列第一。

产学研互动,促进了南工大学生研究创新和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目前,该校设立创新实验室15个,聘请了127名教师担任本科生科技创新导师。设立了本科生创新基金,近三年设立的开放实验项目达240项,参与学生4000多人。此外,该校还举办了科技学术节、学生科技论坛、“名师导航”等活动1700余次,参加学生近30万人次。组织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业计划、电脑网络技能等各种大赛。通过参与各种创新活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增强,三年来,共有51个团队378人在省级以上学术科技类竞赛中获奖,7人获得专利,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