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向阳门第春常在

2006-09-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申永军 我有话说

如果把全军的通信网络系统比作四通八达的公路,总参某网络技术管理中心就是担负运行管理和质量监控任务的调整哨。支撑起这个中心的,是一个风调雨顺、和谐向上的人才群落。

生长参天大树的地方

这是一个生长参天大树的地方。论人头,不过27人;论年龄,平均才38岁。他们

在担负着日常繁重的网络技术管理任务的同时,5年时间里完成全军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7项,还有国家专利1项……

从组建开始,进入总参某通信网络技术管理中心的“门坎”一直很高,要么是博士硕士,要么是来自一线台站的专业技术尖子。可即便如此,进门之后也不一定人人“香火”鼎盛。在这里,“生存”的最基本标准是能否履行职能,无论你具有什么样的文凭和“来头”。

总参某通信网络技术管理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宁直言,现在信息技术更新非常快,没有一次学习终生管用的知识。无论有什么学历,到工作岗位后不充电就等于没知识,被淘汰也就在所难免。

博士陈忠平最早学的是载波通信,来到中心后,始终没有放弃学习,根据工作需要又攻读了光纤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到现在从事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管理,一直在跟踪通信技术的发展。现在,他已经成长为军队信息网络方面的专家,参与许多全军性方案、规范的拟制和评审。

总参某通信网络技术管理中心平均不到两个人就要担起通信网络一个方面的专业任务,不能独当一面,只能走人。

这个群落没有弱者的位置。

令人肃然起敬的“呆”

说到科技人员,人们总爱与“书呆子”3个字连在一起。不过总参某通信网络技术管理中心科技干部的这种“呆”,却让人肃然起敬――在个人生活和家庭有许多不便的情况下,这里没有人争住房、争待遇,唯一争的,是培训、学习的机会。中心多次组织全军各类专业技术培训,还和多所院校共同建立了专业培训基地。虽然管文凭、学历的人就在家门口,但中心技术人员要提高自己的学历学位,全都靠正正规规地学习,老老实实地考试,没有谁去占“近水楼台”之利……

中心构建了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合作的硬软件环境,营造了平等互敬、学术自由的氛围。为了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大家都主动要求定期到一线值勤台站去,坚持365天全时值班,从最基础的业务干起,在实际中学习。今年刚到中心的清华大学女博士龚婕,在做出献身国防事业的选择后,同时也做好了学习环境上差一点的心理准备。但她很快就吃惊地发现――这里学习研讨、切磋交流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热情,并不比学校差。

创造一心做学问的环境

总参某通信网络技术管理中心行行有专家,如何管理和领导他们,中心主任张宁自有独特的见解――人和才是两个层次,各有需求;囫囵地一把抓,或是简单的只管人、只管才都是不行的。

先说说管人。中心党支部和领导把技术人员的住房、评奖、级别、待遇……全都承担起来。该呼吁的就组织出面,该跑腿的由领导去跑。没有了这些复杂琐碎事情的羁绊,技术人员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专业技术。他们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使中心人际关系简单,没有心术,只有学术,让大家在和谐的环境里一门心思做学问。

再说说管才。中心党支部首先对人才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有技术特长的管理专才和精通管理的技术专家。他们将此作为人才管理和培养的依据。

――用最优惠的政策鼓励学习。涉及到学习成才的活动优先安排、困难优先解决。中心制定了人才长期培养规划,专门设立100万元的学习成才专项基金,对学习成绩突出或有困难者都有明确的奖励、补助条款。

――在履行职责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近年来,通过严密组织,先后把10余名年轻技术干部推上第一线,参加重大通信保障任务上百项,持续不断的磨练,让年轻技术干部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迅速成长为本专业领域的全军知名专家。

――用一流的目标去激励人才。把全军以至全国最高水平作为培养人才的标准,经常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李国杰,网络管理专家孟洛明等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到中心讲学;中心技术骨干到全国著名专业单位参观见学也是常事。中心进行的一些课题研究和撰写的专著论文,大多成为全军相关的法规依据和条例标准。

这样做的效果怎么样?有个数字很有说服力――几年间,凡是中心承担的通信网络工程,合格率都达到100%,被称为“免检工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