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庄祖欣:美丽的旋律人生

2006-09-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静 我有话说

庄祖欣

菲律宾华人社会言商者众,言其他者寡,言音乐艺术者寥寥无几,像庄祖欣一样,如苦行僧般在音乐创作的世界里用灵魂探寻真理者,可谓孤零,但孤零并不

意味着寂寞,因为他拥有来自五湖四海的知音,孤零也不意味着曲高和寡,因为他用音乐诠释的美丽源于灵魂的深处。

音乐是我的宿命

庄祖欣系菲律宾著名儒商庄万里先生的长孙,按照中国传统礼教,庄祖欣本应立志在家族事业上指点江山,而非沉醉在五线谱中挥洒豪情。但十岁的他却对父亲说:“对不起爸爸,我不能继承祖业,因为我只喜欢音乐。”这句还带着些许稚气与年少冲动的话不但没有遭到父亲严厉的斥责,反而得到鼓励:“金钱与物质只是皮囊之物,唯艺术是灵魂之永恒。但无论你做什么,都必须做好。”时间证明,庄祖欣对音乐不仅仅是喜欢,而是爱如生命。刚过“不惑”的他在旋律浪潮里,弹指一挥间便是三十六载的草枯树荣,正如他自己所说:“音乐是我的宿命。”

庄祖欣与音乐结缘纯属偶然。因其生性好动,父母希望躁动的他安静下来,于是在他五岁时请了一位钢琴老师教授弹琴,不久他主动放弃了,但是音乐的种子已悄然地埋进了庄祖欣的心田。七岁时,他主动要求恢复钢琴课,至此,拉开了他与音乐缪斯对话的序幕。七岁左右,庄祖欣已经开始作曲,他只想用音乐记录自己的感觉。也许他孩童时代的躁动正是其天赋的不安,当天赋找到音乐的土壤时便踏实了、满足了。庄妈妈指着儿子音乐创作室的一尊莫扎特铜像以及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大幅肖像画回忆说:“九岁的祖欣随我游历欧美,什么也没带回来,只把自己的偶像――音乐神童莫扎特的铜像带回了马尼拉。当年,去美国林肯中心,只买了莫扎特和贝多芬的肖像画,一路百般呵护地带回家。祖欣对音乐爱得如痴如醉,上小学时,他一上车便开始听莫扎特和其他古典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听完了才肯下车上学,司机只能在学校周围绕圈。”

庄祖欣说:“作家用笔尽可能客观地说出常人因缺乏足够的勇气或诚实度而无法说出的思想,因此‘羞怯’与作家无缘。但我太过害羞以至于无法成为作家,所以我只能藏在音乐的背后,竭心尽力地用音符旋律去描绘甚至语言也无法阐释的世间事物。因而我欲罢不能,即使在哈佛大学读历史、在英国剑桥读法律、哲学的时候,我仍然从事着音乐创作,我一旦放弃音乐就等同于我放弃了思考,也等同于我虚度生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庄祖欣的头上也带着无数名誉的光环,如菲律宾杰出青年称号、菲律宾华裔青年黎刹奖等。1998年菲律宾独立100周年纪念时,庄祖欣受菲律宾政府的邀请创作一部曲子,用音乐谱写了一首史诗,生动再现了西班牙、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对菲的影响。当笔者问他:“音乐创作的道路艰辛坎坷,很难出人头地。什么力量支持你一路前行?”他坦然地说:“似乎成名成家对我而言不属于头等大事,我的愿景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听到具有我的性格、我的特色、我的思想的音乐,能跟我一起思考我们的生活缺少什么,什么是人性中最富魅力的地方,回忆属于我们的历史。音乐、绘画与文学都属于唤醒艺术,唤醒人们沉睡的心扉,‘唤醒’也是我的创作责任。”

“音乐创作是否引领你进入极度快乐幸福的境界?”对于笔者的问题,庄祖欣答道:“其实我已经在我的家庭生活中得到了最大的幸福。音乐创作是一条苦旅。一方面,作曲家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新的事物,但当人们面对新事物时,往往不习惯甚至是排斥,所以,作曲家需要耐心与恒心去循循善诱。另一方面,我不愿意也不试图从我的音乐创作中寻找快乐,因为一旦我找到了快乐,便会不思进取。几十年的音乐创作过程中,我追求的是新作之于旧作的永不停息的质变、完善与自我革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庄祖欣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国学思想,其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其创作的理念。他的音乐厚重而广博,厚重感主要体现在其音乐包含了历史文化传统沉淀的精髓,传达了穿越时空的人文信息;而广博感则在于他将多文化元素融入了自己的创作中,诚如他所说:“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文化都凝聚着人类的聪明才智,任何文化都有其闪光之处,吸收各种文化的优秀元素,作为钻石镶嵌在作品中,以丰富音乐的内容。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我创作的音乐更应该打破文化壁垒。”

旋律中的一颗中国心

菲律宾是庄祖欣人生的起点,欧洲则成为他挥洒青春时光的天堂,从地缘上讲,他离祖籍国中国很远。然而自小接受的传统中华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却从情感上缩短了他与中国的距离,塑造了他的一颗中国心。

他不仅将中国文化的精华如元曲、诗经等古调融入其作品中,而且,他认为音乐创作离不开伟大文化的中心,而中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因此在中国浩瀚的文化长河里可以找到创作的源泉和激情。同时,庄祖欣还将自己的这颗中国心铭刻在一言一行中。

当中菲建交时,其父随菲前总统马科斯首次访华,回家后便给自己唯一的儿子讲述了中国的历史古迹,这次谈话对庄祖欣影响颇深。十六岁的他考入哈佛大学主修中国历史,并在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自修文言文,而后用文言文写家书。后来赴英国剑桥留学时,凡看见当地媒体批评中国,他总喜欢写信据理力争,并署自己的中文名字,但每次都如石沉大海。几番之后,他便在自己的反驳信中署上似英国人姓名的假名,英国《伦敦时报》竟然刊登了,主编还主动致电感谢他。中菲建交31年来,他曾3次带领菲律宾艺术家到北京、上海和厦门鼓浪屿进行演奏交流。今年11月,庄祖欣将与俄罗斯知名指挥家在上海演奏他的新作品。据他说,届时中国听众将听到全新的、不同以往的庄祖欣的作品。

采访结束时,庄祖欣激动地对笔者说:“我希望每年都能回中国,即使不为音乐,为了更了解中国的文化也要回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