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多元质量观”培养人才

2006-09-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吴潇怡 通讯员 田成义 李宏涛 我有话说

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主办的“谁将解说北京奥运”体育电视节目主持人、解说员大赛总决赛中,黑龙江大学的教师李然、学生杨一和荀瑶三位师生以上乘的表现,赢得了场内外的一致好评。李然更是获得了银奖和最具访谈能力奖,并作为今年的“谁将主持北京奥运”的评委参与了选拔赛。一时间,黑龙江大学的名字总能被人提起,

许多人对黑龙江大学产生了兴趣:一个地方综合院校为何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如此优秀的人才?

准确定位完善学科专业布局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与黑龙江大学在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理念的准确、合理定位是分不开的。黑龙江大学于1958年发展为省属综合性大学。当时,学校的学科建设仍延续着“大文、大理、大外”传统的治学之路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等教育出现大发展的趋势和高校扩招等现象使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随之而来的是对大学发展思路的重新思考和定位。黑龙江大学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抢抓机遇,借助综合性大学文理交叉的多学科优势,进一步完善学科结构,调整专业布局,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构建了应用、管理、工程三个大的学科平台。到2004年底,黑龙江大学已拥有学科门类十个,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基础建设日益完善,学校实现了超常规跨越性的发展。

黑龙江大学校长衣俊卿教授说,学校一直视教学科研质量为生命线,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强校为保障,量与质并行。在这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才和师资。面对扩招带来的师资问题,黑龙江大学知难而进,没有把扩招当成负担。相反,以此为契机,学校在师资队伍和人才上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黑龙江大学的特色师资队伍群体,有效地保证了扩招后学校的教学质量。

确立目标不拘一格育人才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要解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重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黑龙江大学的答案是以大众化教育为出发点的多元人才质量观。大众化教育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多元质量观则是要“不拘一格育人才”。

多元质量观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黑龙江大学在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的过程中,以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优势为依托,打破专业壁垒,努力使学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学校利用现代综合性大学的综合优势和后发优势在高校扩招的头几年抢抓机遇,积极发展应用学科。新增设的传播学、电子商务、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科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学科,均与该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作为综合性大学,黑龙江大学在发展应用学科的同时,注重基础理论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交叉渗透发展,形成了特色学科群。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相辅相成,使黑龙江大学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较高,个性和特色较鲜明。

参加“谁将解说北京奥运”决赛的黑大三位师生,都来自新闻学科。得益于黑龙江大学多元质量观的人才培养理念,他们在个人发展方面都非常注重对知识的积累,不但新闻应用素质高,而且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

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开拓创新

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中,黑龙江大学倡导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2002年,该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九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2003年,黑龙江大学成立了创业教育学院,搭建起全校创业教育的基本框架,从基础层的专业教学和操作层面的创业实践两方面入手,为学生的创业与创新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自己组建创业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教学和科研实践,成绩突出的团队还可以获得创业基金。这极大鼓舞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积极性。在2006年全球华人大学生广告盛典“第十五届金犊奖”评选活动中,该校新闻传播学院广告专业师生获得了四项优选、十五项入围的好成绩,为国内同行所瞩目。作为黑龙江大学的年轻的学院,艺术学院在学科发展上也走出了一条以“个性的人才培养促学科发展”的道路。近年来,该学科培养的学生先后在各种大赛上获得优秀成绩:服装系学生王越佳入围全国影视新星大赛总决赛,武艺入围中国服装设计新人奖,吴媛获得2005中国“真皮标志杯”服装设计效果图大奖赛优秀奖,其作品入围“汉帛奖”第14届国际青年时装设计师作品大赛。

黑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推行的多元质量观符合现代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市场需求,以多元质量观培养人才也使“因材施教”这一先哲的智慧在新时代下闪耀出新的光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