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研成果应该如何转化

2006-09-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齐芳 我有话说

2225万元人民币,仅相当于一个国家级科技专项的资助强度,但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物质科学研究基地,却支持了15个重点项目。目前,在这15个项目中,3项成果向企业转化后已有产品生产,两项完成技术转让,1项在所内的中试线上小批量生产,供有关单位使用,3项正在寻求合适的企业合作伙伴。

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仍然

徘徊于低谷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比例。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成绩的取得可以归功于两点:一是紧密同企业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二是解决了“中试难”的难题,填补了当前体制、机制中的某些缺失。

“打开门”做研究

在打入欧盟市场的过程中,海尔集团遇到了一个问题:由于包装材料不属于降解型环保材料,企业自身又没有在欧洲各国回收包装的能力,因此,空调、冰箱、计算机等大件商品每件被追缴20欧元,笔记本电脑、微波炉等小件商品被追缴10欧元。

了解情况后,中科院物质基地主动与海尔走到了一起。以严庆和季君晖为首的新型功能聚合物研究组展开“生物降解包装塑料的中试研究”项目,开发了全系列脂肪族二元醇酸聚酯(PBS)全降解塑料型环保材料。专家介绍说,在可完全生物降解的聚酯材料中,PBS的综合性最佳,最具产业化前景。最近,科技部决定提前启动“十一五”规划可完全生物降解塑料项目,PBS得到了政府层面认可。

的确,科研院所只有打开门来做研究,把企业的需要同科研方向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立项之初,物质基地就把实际需要作为重要的考虑标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更是严格把关。

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国桢说,基地聘请专家参与项目组织实施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并聘请有关专家组成相对稳定的专家组。这些专家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特别是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对项目有着优秀的综合判断能力。几年来,专家们一直在参与项目的遴选、中期进展评估和总结验收等工作流程。物质基地充分发挥专家对项目研究的科学评估和规范管理的导向与协调作用,以确保项目合同任务的顺利完成。

“中试难”时“雪中送炭”

“中试难”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困境之一。中科院理化所所长刘新厚介绍说,一般来讲,前端基础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有国家各类基金支持,后部产业化有企业支持,只有中间的中试环节难寻支持。

解决中试难题、为科研院所和企业搭建一座顺畅的桥――这一直是物质基地的目标之一。

“冷热刀”是当前国际医疗器械发展的趋势,2001年,刘静研究员就已经在中科院“百人计划”的支持下做出了原理性样机。“那时我对产业化没什么奢望,人手不够,经费更不够”,刘静回忆说。然而,物质基地并没有令刘静感到失望。经过专家评审,2003年底,物质基地决定向该项目投入经费150万元人民币。2004年末,以刘静为首的项目组成功研制出严格符合医疗器械产品规范的高性能冷热刀医疗设备,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真正集深低温冷冻治疗与高温热疗功能于一体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医疗设备。目前,该设备已获准进入临床实验。

除了“冷热刀”项目,物质基地支持的绝大多数项目都已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实现技术积累,并表现出较好的产业化发展前景。刘新厚说:“这些项目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资金不足甚至空缺的困境。技术能否变成商品并最终走向市场,关键就在成果转化初期。物质基地就是在这个相对薄弱的环节,针对这个问题‘扶一把’,在关键时刻‘雪中送炭’”。

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助理熊国祥说:“物质基地是中科院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的一个表率。几年来,北京物质科学基地建立了一整套利用基础研究成果进一步开展中试级别研发,并最终实现向企业的技术转移的运行机制。北京物质科学基地坚持技术转移到企业,而不仅仅是孤立从事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是确保打通从基础研究成果到产品市场化整个链条的关键。”

解决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难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中科院物质基地已经做出了有益探索和成功尝试。我们相信,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每一份努力都会得到回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