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俄罗斯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

2006-09-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韩显阳 我有话说
今年5月4日,美国副总统切尼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指责俄罗斯以能源做武器,“胁迫和勒索”邻国。切尼5日造访哈萨克斯坦,鼓动哈绕过俄领土向外输送油气。随后,布什总统、赖斯国务卿也加入争吵中来,称切尼代表
美国政府讲出了一个“事实”。针对西方对俄能源外交政策的猛烈抨击,普京总统上周在与“瓦尔代俱乐部”的国际问题专家对话时明确指出:俄并不希望成为能源超级大国,“我们的能源政策一向理性,将继续负责任地处理能源问题。俄不仅积极参与国际能源领域规则的制定,而且将会严守相关规则。”

俄罗斯确定能源战略目标

根据俄政府2003年5月出台的《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俄今后将通过能源外交来“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该《战略》中,规定2020年俄石油产量将从2005年的4.7亿多吨增加到5.9亿吨,出口量则从2005年的2.5亿多吨提高到3亿吨,天然气产量和出口也分别从2005年的6000多亿立方米和2000多亿立方米提高到2020年的9000亿立方米和3000亿立方米。

俄著名能源问题专家杰里亚金强调,《战略》中所规定的产量、出口量“双增长”目标因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在近两年里进行了微调。首先,努力减少原油和天然气出口,增大油气制成品的出口比例。2005年,俄石油、天然气出口下降了5%,而汽油、柴油等能源产品的出口则增加16%。其次,提高石油出口税,将外国石油公司的部分利润转向国库。从2004年至今,俄多次大幅提高石油出口关税,取消液化气出口关税。一方面,促使外资因利润减少而退出俄石油行业,实现战略产业国有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在税收上大力扶持国有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俄气”)。第三,将“俄气”打造成“天然气帝国”。修改《联邦天然气供应法》,允许外国投资者所购“俄气”股票不得超过20%的限制。得益于政策扶持,“俄气”市值如今已超过30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公司;第四,坚决贯彻“喀山精神”,俄坚持按照市场价格向独联体出售天然气,不顾与乌、白、亚等国发生激烈交锋;

俄罗斯是一个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极为丰富的世界能源强国,依靠最近几年的能源出口致使经济得以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世界能源处于“卖方市场”,许多国家都希望与俄开展能源合作。于是,俄把能源作为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力图通过能源外交来“复兴国家”,重振大国地位。

靠能源项目调剂与欧美关系

相当程度上,能源已经成为俄美、俄欧关系的“晴雨表”。普京执政以来,一再苦口婆心地劝说美国领导人应加强两国能源合作,但均遭美国人的冷遇。美国担心,双方能源合作将加快俄罗斯的复兴步伐,从而对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构成挑战。但是,近来这种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那就是欧美围绕什托科曼天然气田等项目的争夺让美国领导人感到了空前压力。当前,竞投俄巴伦支海什托科曼大型天然气田项目的美国谢夫隆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都进入了最后的角逐,但莫斯科方面还未做出最后决定。此间观察家指出:“无疑,普京总统在等待来自美方的善意。”从美国的表现来看,它已不能漠视西欧国家以及公司抢占俄罗斯能源“上游”市场,让美国跨国能源公司眼睁睁地失去机会。可以说,俄对美能源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撬动了俄美关系的“坚冰”。

俄罗斯的对欧“能源外交”是通过确定天然气的管道走向来完成的。去年底,俄德开工建设波罗的海天然气管道项目,管道绕过东欧、波罗的海沿岸等仇视俄罗斯的国家,预计在2010年完工。今年上半年,俄土“蓝溪”天然气管道开始送气,最终将延长到以色列、希腊、意大利等国。从一定意义上说,“蓝溪”天然气管道工程远远超越了修建之初所具有的单纯经济意义,而成为俄影响欧洲的一个很重的砝码。目前,俄罗斯正考虑增强运输能力,以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

今年初俄乌“天然气之争”爆发后,欧洲陷入了对能源安全的恐慌之中。普京对此极力安抚,称即使在“冷战”最紧张时期苏联也没有中断对欧洲的能源供应,民主的俄罗斯更将会遵守同欧洲签订的能源供应合同,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单方面削减或中断能源供应。

用能源主导独联体外交

经过多年的努力,俄基本实现了对独联体国家输出和价格垄断。起先,出于笼络独联体国家的需要,俄一直坚持向成员国提供廉价能源,转折点是去年夏天的独联体领导人“喀山峰会”。当时,俄确定了对独联体开展“能源外交”策略,不再向独联体国家提供能源价格优惠。最初,俄所推行的该政策只针对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瓦多等国。不过,年初俄乌“天然气之争”以后,除白俄罗斯以外的独联体能源消费国无一幸免。乌每千立方米230美元,摩尔多瓦160美元,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110美元。为对付有些特立独行的盟友白俄罗斯,俄也不断以提价相要挟,迫白签订合同,允许俄买断白的天然气运输系统,掌握对其天然气出口权的控制。

对于石油、天然气生产国的中亚,俄罗斯则采取了“大棒加胡罗卜”的政策。其一,鼓励“俄气”参与中亚各国的天然气生产和运输企业的重组,通过对中亚国家中的石油、天然气管道进行折旧、更新和置换,获得对管道运输的部分控制权;其二,按照产品分成形式,参与勘探、开发和加工哈、乌等国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其三,高价收购土、哈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用于出口的天然气,实现价格垄断。由于中亚天然气储量大,生产成本低,因此将垄断中亚天然气输出作为重点,增加对中亚天然气购买量,而将本国天然气生产作为补充或战略储备资源。

今年1月,俄同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协议,由“俄气”对项目提供技术论证,并在产品分成框架下给予资金支持;乌则同意由俄“天然气工业”实施乌斯秋尔特区气田的出口业务。协议还规定,俄方分阶段勘探和开发该天然气区块,并在产品分成原则下享受与乌政府的优先谈判权。对付哈萨克斯坦的办法是,俄劝说哈同意以俄提高天然气价格来换取对哈管道控制的认可。今年4月,普京同意将哈产天然气从原来的每千立方米50美元,提高到138―140美元。

在安抚能源后院以后,俄罗斯继续巩固和扩大在中亚国家对天然气资源的垄断地位,呼吁成立“独联体天然气联盟”,以此来制衡欧亚大陆天然气主要用户。根据设想,该联盟类似“欧佩克”。其长远规划是,将把伊朗、卡塔尔等天然气大国吸引进来。俄罗斯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一,与伊朗、卡塔尔加在一起超过了世界储量的55%。不久以后,俄又倡议宣称要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成立同发达国家的“国际能源署”相类似的“能源俱乐部”。

俄中能源合作的前景与问题

随着今年3月普京的到访,中俄能源领域的合作揭开了新篇章。3月21日,中石油分别与“俄气”、“俄石油”和“俄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三个能源合作文件。

作为世界最大能源出口国之一、中国的最大邻国,俄石油目前仅占中国石油进口的8.8%,而天然气更是少得可怜。4月,全长4000多公里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正式开工建设。俄总统分别在不同场合表示,俄能源战略东移、开发远东地区的决心已下,而俄中输油管道支线也不再存有悬念。在天然气领域合作方面,进展似乎更加顺利得多。自去年“俄气”同中石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以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天然气合作的跨越。能源专家指出,俄罗斯之所以迅速决定修建俄中天然气管道,首先在于平衡欧亚市场,应对因欧盟制定能源多元化政策而可能减少对俄能源需求的挑战;其次,让欧亚形成价格竞争关系,使俄处于主导地位;此外,对规划中的土―乌―哈―中天然气管道形成掣肘。

从目前看,从西西伯利亚到中国新疆的“阿尔泰线”并不是唯一选择,不排除从东西伯利亚科维克京凝析气田、萨哈林岛进入中国黑龙江的“中线”和“东线”上马的可能性。规划的“中线”探明储量为1.9万立方米,对中国、韩国以及日本长期稳定供应没有问题。现实情况是,该气田62%的开采许可证发放给了英国―秋明石油公司(BP―THK),26%属寡头波塔宁的“国际俄罗斯”财团所有。根据俄法律,BP―THK仅有开采权而没有出口权,俄“天然气工业”是天然气的唯一出口商,但却没有该气田的开采权。专家分析,土―中管道与“阿尔泰线”形成了竞争关系。西方媒体认为,虽然表面上俄罗斯心平气和,但实际上却担心“土中管道”对俄能源战略形成冲击,影响俄实施“独联体天然气联盟”计划。此外,俄认定“土中管道”业已对中俄天然气“西线”管道构成现实威胁。俄的可能反应策略是,劝说土答应不将目前向俄供气的气田作为中土天然气管道的补充气源,同时提出通过置换方式经俄领土向中国出口天然气。

注重核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

尽管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储量丰富,但出于长远考虑俄罗斯仍将核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视作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俄罗斯境内共有10座核电站、30个正运行的核反应堆,占俄罗斯能源产量比重的15%左右。根据规划,俄今后10年将投资数百亿美元新建10个核反应堆以增加核能产量。但在发展核能的过程中,俄遇到了铀矿相对匮乏这一瓶颈的制约。俄以60万吨的铀矿储量居世界第七,但具有开采价值的铀矿仅占28%。俄每年消耗铀矿1.5万吨,但开采量却只有0.33万吨,需要大量进口。为保持核能利用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俄一直尝试购买和垄断哈、乌等中亚国家的铀矿开采权,其中储量世界第三的哈萨克斯坦是俄首要关注目标。俄哈核能合资公司今年4月成立,两国联手在哈开采、加工铀矿。俄的战略目标是,极力排挤美、欧、日等国,以期望更大程度地拥有哈的铀矿资源。

为应对地球能源日益枯竭局面,俄还制定了到月球求能源的雄心勃勃的计划。俄“能源”火箭航天集团打算耗资高达20亿美元,在月球提炼出用作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

俄罗斯丰富的石油汇流成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