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近观法国吉美博物馆的中国文物

2006-09-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巴黎记者 宋斌 我有话说
法国是继英国之后欧洲收藏中国文物的第二大中心。在法国,国立图书馆、池努奇博物馆和枫丹白露博物馆均收藏大量中国文物,而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则最为丰富,达1.5万件之多。法国著名考古家伯希和在敦煌和新疆等地
所收集的绘画、雕刻、木版画、青铜玉器、饰品等均存放在该馆。中国藏品中的镇馆之宝

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展厅分“远古中国”、“古典中国”和“佛教中国”3大部分,另外西藏与尼泊尔等单独组成了“喜马拉雅山文化”展区。伯希和沿丝绸之路考古收获基本成为中国展品的重点之一。据统计,吉美博物馆藏有伯希和带回的中国文物有绘画(220卷)、木雕(21件)、三角幡头、纺织饰品残片、丝锦和竹编经帙等。

在绘画中,出自敦煌盛唐时期的《阿弥陀西方净土变图》、《普贤菩萨骑象》和《行脚僧像》代表了盛唐艺术影响佛教界的杰作。《阿弥陀西方净土变图》为绢画和8世纪初的作品,属于描述极乐世界最早的一件画作。画中,阿弥陀佛居中,上为华盖,旁有观音和菩萨,下方舞乐齐奏,莲花宝池在前方,无数化生童子游玩其中,宝楼阁则巍立于天界上方。整个画面色彩斑斓,堪称杰作;《普贤菩萨骑象》幡画,线条运笔流利,色彩鲜艳,绿、红、白、黄、蓝色呈现强烈对比;而《行脚僧像》则描述一行僧,身伴一虎,手持念珠与香棒,背负一篓经书,后挂拂尘和净水瓶等物,反映了行僧的艰辛与执著。此外,该馆所展的伯希和所获文物中,有四分之一是观音像,其中《水月观音》(敦煌・五代)尤为特殊。它纸本加彩墨,为九世纪末至十世纪初作品,集合了不同文化因素,深受中亚艺术影响。

古玉收藏大多来自由法国收藏家吉斯莱(GEORGESGISILET)于1933年捐献给卢浮宫且而后转至吉美博物馆的的赠品。汉玉中最为出色的当属一件《白玉虎》(西汉)玉雕,虎侧身行走于云气之上,身体线条阴刻,简单流利,气势浑然,阳刚而又神秘。另据记载,该馆一件明代“玉杯”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就出现在皇家典藏录中。

在青铜器收藏中也不乏珍品。最为有名的则属于周代铜器的一组《令簋》(西周初),它于1929年出土在洛阳马坡,双兽耳,四足方座,顶部盖已失,口部饰一圈回首凤纹,腹部以钩连雷纹组成。

典藏中青铜器《象尊》则属最为罕见的稀物。它体形庞大,长96厘米、高64厘米、宽45厘米,背部开口的长宽为26和21厘米,属商末铜器;腹外侧与头部刻有兽面纹,耳、鼻、足部饰有鳞纹,应为湖南、湖北出土器。从该尊背部的开口形状判断,其原先应有一个盖,且与伦敦大英博物馆和东京根津美术馆的藏品“双羊尊”大致相同,遗憾的是顶盖已失和象鼻大部被毁,但它仍不失为目前世上所知的动物型尊中最大的一件。如同同时代的大部分尊的风格,《象尊》应该属于殷商晚期的作品,甚至可追溯到西周初期。传说该尊出土于湖南长沙,但无处查证,不过其自然写实的造型和纹饰风格使得专家判断更倾向于“它出自长江流域中部盆地的工匠之手”。

如称该尊为镇馆之宝,可能不为夸张,其背后也不乏坎坷经历。1903年6月在杜鲁欧拍卖所举行的“中国日本工艺品:青铜器、漆器、珐琅器、织物等―已逝保罗・伯诺(原卢浮宫友协会财务总监)的收藏”拍卖中,法国收藏家伊扎克・德・卡蒙多伯爵以3000法郎将其收入手中。当时编号为405的拍卖目录描述如下:“大件象,风格古老,背上附圆腹型壶,可能为后代加制;动物站立,短鼻上卷;象体全身如同壶一样雕有丰富的纹饰;绿锈色;高1米、宽0.95米。”同年,卡蒙多伯爵将之捐赠给国家,但保留生前使用权。1911年卡蒙多过逝,次年该尊才与伯爵其它的精美西方家具以及日本版画等赠品正式转入卢浮宫,成为国家不可转让变卖的财产。不幸的是,1914年卢浮宫远东分部将其归入“缅甸或高棉的雕塑”中,编号为291的藏品目录仅描述该尊为“绿色青铜象”,并未提及其他;但到1922年,《象尊》才找到自己的正式位置,被纳入“中国雕塑”范围,且获得属于“公元前3世纪前的中国艺术”的美誉。1945年,该尊被转入吉美博物馆。1975年,其曾在纽约举办的“吉美博物馆之珍品”展出,直至2004年的中法文化年才被再次借到上海博物馆,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展览政策与现实

定位于对亚洲艺术的展示和研究,帮助人们透过各类展品和藏书来洞察和理解人类自然社会的演变历史,是吉美博物馆的立足点。另外,其正常门票不足10欧元的价格且对学生、记者、业内研究人士等免费的政策也是旨在把博物馆推向广大平民阶层和扩大深化教育研究活动。

该馆常年工作人员约保持在170人,而每年却接待超过40万名参观者,其中来图书室查阅资料的专业研究人士达3000人。但鉴于每年仅有10万多欧元的维护经费预算,因此在履行办馆宗旨和把亚洲社会的文化瑰宝展向全球时遇到不少困难,同时在常年展厅内摆放的展品也很少得到经常性地更换。

随着中国等亚洲国家游客的增多,过去来此到访者多以非亚裔人士为主的局面逐渐得以改观。在此背景下,定期推出针对中国游客的特展以及与国外博物馆相互借展等成为该馆考虑的主要活动之一。而且在特展上,许多公众从未谋面的世界级珍品便可显露于世。据了解,在“机不可失”的特展时期,到访量明显增加。因此,参观者在满足好奇心等因素的同时,博物馆办馆宗旨也得到有效体现。(摄影宋斌

《阿弥陀西方净土变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