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产学研结合中追求一流

2006-09-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陈续 本报通讯员 张瑾 我有话说
安徽的汽车企业在乘用车、轿车领域“一马当先”,迅速崛起,奇瑞、江淮、华菱等一批汽车自主品牌奠定了安徽汽车大省的地位。当许多人去探寻“安徽现象”奥秘的时候,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在今年的全省科学技术大会上主动“揭秘”:没有国家投入,没有雄厚的基础,安徽汽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合肥工大的技术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体
现在人才上,安徽汽车的许多重要研究开发项目都是与合肥工大联合展开的。

其实,不仅仅是安徽的汽车产业发展,也不仅仅是安徽的工业经济发展,合肥工大把教学、科研主动与经济发展进行对接,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服务制造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坚持把论文写在产品上

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科门类齐全、学科应用性强的部属重点大学,合肥工大从创办之初“工业救国”的宏愿,到今天服务新型工业化的需要,一直与中国工业化同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工大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把产学研合作的传统和优势发扬光大。

“鼓励一部分教授特别是工科研究人员把论文写在产品上。”这是合肥工大在“八五”期间提出的一个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响亮口号。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合肥工大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和途径,不断深化教学、科研与经济建设实际需要的紧密度。为了增强针对性,合肥工大把以产品或技术转让为主的低层次合作,改变为与需求方共同申报承担项目。“九五”和“十五”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合肥工大承担了安徽省科技攻关工业类项目和获得工业类项目经费均超过了总额的三分之一;在2005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中,受到表彰的10个一等奖项目,合肥工大占据3席。

与此同时,合肥工大还致力于与生产企业广泛建立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通过密切合作提高高校服务经济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先后与安徽合肥市、广东佛山市、浙江余姚市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华东光电技术研究院,中电集团38所、41所,郑州机械研究所,通用机械研究所等20多个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签署了全面技术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学校还通过共建科研基地,设立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合肥工大现有19个重点科研基地,与企业共建的“汽车NVH与可靠性重点实验室”、“现代成像与现实技术重点实验室”、“自动化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分布式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一些企业研发中心,支撑了企业科研开发,也促进了学校学科建设,优势互补和双赢发展的效果日益显现。

把创新方向瞄在急需上

“国家兴则学校兴,工业发展则工大发展”。这是合肥工大61年办学经历的深刻总结。正是有了这样的总结,合肥工大的科研和教学才能一直自觉地把创新方向瞄准在经济建设的急需上,才有了“急国家之所急、研企业之所需”的正确定位。

马鞍山钢铁公司是我国著名的轮毂钢生产基地,前几年,由于检测手段不完备,生产的轮毂不但滞销,国家每年还得花外汇进口国外产品,而引进相关技术却又困难重重。为了攻下这一重大技改难题,合肥工大迅速组织了多名博士生导师参加的课题组,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密切配合下,终于研制出了国内首创的“车轮半成品尺寸自动检测线”,同时还开辟了“大位移在线检测”的新研究领域,使我国在这一技术上迅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自动检测线投入使用后,马钢的轮毂质量大幅提高,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需要,还打入了国际市场,填补了我国火车轮毂出口的空白。像这样的创新攻关事例,在合肥工大还有许多,比如成功应用于一汽、中国重汽、二汽、江淮、安凯、陕汽、柳汽、浙江精工等企业的“柔性生产线及测控试验设备”;比如成功解决煤矿井下的运输安全问题的“KJ15井下机车运输监控系统”和“HJ04铁道连锁系统”等等。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合肥工大把创新方向瞄在急需上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以科技成果投资入股组建公司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按照这种模式组建的合肥工大先行微电子技术公司、合肥工大高科信息技术公司、安徽江淮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等十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使学校部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碳纤维增强金属复合材料”、“氧化物系列精密陶瓷粉体及其制品”技术入股的安徽鑫科新材料公司股票成为“在皖高校第一股”;工大高科公司研发的“CRI2002企业铁路智能运输调度信息平台”在宝钢、马钢、本钢等国有大型企业推广使用后,在安全生产、增效节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复合材料公司“碳纤维――银基复合材料电刷的应用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神舟六号监控系统中。

成果推动区域经济起飞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被浪漫的诗人称之为“科学的春天”。而正是在那个春天般的日子里,合肥工大有“WQZ激光全息光测弹性仪”、“橡胶坝新技术”、“眼科激光虹膜切除仪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宁芜火山岩铁铜矿床研究”、“淮河公路大桥箱体粘结新技术新材料工艺”等6个项目获得大会奖励。也正是从那个春天般日子开始,合肥工大的产学研结合结出了累累硕果。

合肥工大是安徽省内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也是中部地区安徽、江西、河南三省唯一一所以工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在这样的地域环境中,学校的人才培养面向着安徽、中部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科研也同样一直立足安徽、服务中部、服务行业、面向全国,解决制造业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就拿安徽来说,合肥工大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几乎体现在所有行业,交通方面,解决了高速公路平改坡的技术难题;桥梁的安全检测在安庆长江大桥的建设中得到应用;水利方面,对重点流域如巢湖、淮河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持,解决了水利方面的渗漏和强度问题;地质方面,根据独特地理特征开展了矿藏分布理论方面的研究……有这样一组数据:合肥工大连续多年保持着科研成果转化80%以上的高比例,其中在安徽省有效转化的数量已占该校每年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数量的50%以上,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安徽省“十一五”科技攻关一期15个重大项目中,合肥工大又参与承担7项,占总数47%,占工业类46%。机械、汽车、食品、建工、太阳能光伏系统……一个个从合肥工大走出的科研成果,在共和国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经勉励合肥工大人: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实际上对合肥工大这样的学校来说,应用型研究是强项,创造一流的空间非常大。这既是对合肥工大学以致用、研以致用办学特色的肯定,也为学校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