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生村官,给新农村建设添活力

2006-09-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夏静虹 我有话说

今年,北京市启动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人才进村”工程,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每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7月14日,2016名大学毕业生陆续奔赴京郊1853个行政村,开始为期三年的基层工作。快两个月了,他们在农村能否发挥作用?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引来了人们关注的目光。

毕业,他们选择农村

刘晓翠现在是怀柔区雁栖镇范各庄的村官助理。这两个月来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参与党建,进行材料整理等工作。“村里的文件原先都是手写的,现在有了电脑,文件就可以存档管理了。同时,随着村书记、主任等干部进行入户走访,也是生动的培训课。”

大部分村官助理在采访中对自己的定位是:协助村干部做好村里的工作。

“由于到村里的时间不长,先安排他们进行一些文案整理工作,并通过走访调研等形式尽快熟悉村里的情况。随着工作的深入,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了。”怀柔区庙城镇小杜两河村的杜书记这样告诉记者。

“我们能带给农村的主要是知识。”平谷区马坊镇打铁庄村的书记助理赵伟感受颇深。他是北京市最初选派到延庆平谷试点的60名大学生之一,2006年3月10日正式上岗。说起几个月来的工作,他说:“村里的工作很琐碎,忙碌但很充实。”除了写各种材料外,他还利用镇里配备的电脑,组织村里干部和村民进行计算机培训。他学的是建设工程管理,适逢村里的拆迁工程,他的专业知识就有了用武之地:做造价预算,现场实地测量,计数、房地产评估等,忙得不亦乐乎。

对于日后的工作,赵伟也有自己的想法:“充分利用我村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餐饮、物流、客运等服务行业。等村里的文化大院建成之后,我们将举办不同阶段的学习辅导班,还会举办棋类赛、青年歌手大赛、妇女文化节等系列活动。”

杜书记表示,大学生进村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村的活力有很大的帮助,是一件好事。

农村大门向学子敞开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一股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席卷整个中国。几十年后的今天,北京市启动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人才进村”工程。对此,有人提出质疑:大学生进村,是否是新时代的知青再下乡?

“农村渴求人才,需要我们带去的知识,这和知青简单的下地干农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有本质的区别。”刘晓翠对此有自己的理解。

今后北京市将继续扩大大学生“村官”的规模,计划用3年时间共聘用8000名大学生“村官”,力争实现每村有2名大学生。这意味着大学生村官助理在未来两年中将继续成为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中央民族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宋志光老师认为:这一政策的启动,可以减轻就业压力,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更多是理论知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足够的舞台让他们得到锻炼。

来自北京通州区的暴晓,现在是怀柔区长哨营古洞沟的村官助理。他认为大学生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在人才相对集中市区缺乏优势,但是农村渴求人才,有广阔的舞台实现自己的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