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偶然欲书

2006-09-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以撒 我有话说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谈到书法创作的一种特殊表现――偶然欲书。

偶然是相对于必然而言的。一个人意图明确,构思清晰,进行创作就是必然。大多数创作是有目的的,有准备的。

反过来

,偶然创作更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冲动、不知何因的神秘感,毋须思索,提笔便书,效果还真的出人意料。

唐人戴叔伦在《怀素上人草书歌》中说道,怀素“醉来为我挥健笔”,却能“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奇妙的是搁笔停歇,“有人细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由于他没有事先周密准备,突然兴起而书,一时也就说不出佳作的成因。唐人许瑶也有关于怀素创作的诗句:“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欲书书不得”。人在醉中不得构思,只能信手,却想不到酒醒之后怎么也写不出如此精彩。当人的意识控制力减弱,无意识上升,他变得无比自由、自大,“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遨游在广阔的艺术空间。

从书法家的心理机制来看,他们有常人一般的心态,正常地生活、处世。但是作为艺术家具有的敏感、任性,在某些机缘下又混淆了现实与幻景的界限,因此古代书法家中,有不少被世俗目之为颠、狂、怪、疯、痴的,就是由于感知错位,情绪异样,行为诡异,与常人拉开了距离。那么,用常人的眼光来衡量,对这些书思敏感自以为是的人,自然难以接受。譬如五代的杨凝式,时人称“杨疯子”,他见到洁白粉壁便“似若发狂。引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会。书其壁尽方罢,略无倦怠之色。”粉壁洁白对杨凝式而言肯定是一个诱因,使人一时兴起。这样,对于书法技巧娴熟的人来说,偶然欲书迸发出超常的能量,实现了审美价值,超越了意在笔先的准备阶段。

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磨损了人的生活激情和敏锐感觉。按常规而进行的艺术活动,使人熟视无睹,循规蹈矩,常态心理过于稳固。过于理性的创作,也易于产生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让人欣赏时丝丝入扣,却通篇陈腐死板,没有一点能够打动人的地方。因此构思烂熟酝酿反复产生的作品,也有过于熟稔而无鲜活趣味的不足。以《兰亭序》为例,兰亭雅集时产生了旷世之作的王羲之,雅集之后有意识地想再写得更完美一些,结果,这种强烈的目的性,反倒使后来写的《兰亭序》都不及前者。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雅集时的良辰、美景,好友、佳酿,都给人一种超乎寻常的快乐和触动,“若风之于水,适相遭而文生也”,自然有笔墨冲动,当仁不让。相反,脱离这种环境、情境,一切

回复按部就班,笔下也就呈现常规状态了。

我们应该承认有一种感情的抽象化,有缘起,也可以没有缘起;有理由,也可以没有理由。“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因此书斋里的笔墨,终日都应该是湿漉漉的,随时都可以进行排遣、宣泄。王士祯说得在理:“当其触物兴怀,情来神会,机括跃如,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矣”,此时,能不顺势起笔?偶然欲书,偶然的奇妙效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