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卢浮宫收藏《八骏图》”惹争议

2006-09-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巴黎记者 宋斌 我有话说
近来,一起涉及外国著名博物馆是否收藏中国国画的争执引起有关各界的关注。这起争执是围绕一幅名叫《八骏图》的中国画是否已被法国卢浮宫所收藏引发的。画作者与卢浮宫文化发展部副主任、企业赠品处负责人莫宁之
间的间接对白各执一辞,发人深省。

近日,莫宁先生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卢浮宫收藏了中国国画《八骏图》之说被夸大。”

耐人寻味的“一厢情愿”

此次争执的详情源起于画作者此前决定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但其个人资料中关于“2005年8月《八骏图》经卢浮宫博物馆收藏部专家组委会的严格评审被卢浮宫永久收藏”的类似介绍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媒体的报道却引出了这场争执:画作者执意认为其画作已经被收藏,而卢浮宫则坚决否认。卢浮宫文化发展部副主任、企业赠品处负责人莫宁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明确表示该宫从未收藏过中国现代艺术家的作品。

据介绍,去年8月的一天,画作者来到卢浮宫表示捐赠画作的愿意,在得到卢浮宫只收藏1848年之前的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作品的答复之后,与卢浮宫博物馆馆长亨利・卢瓦雷特先生素不相识的他便提出愿意以私人礼物的形式将《八骏图》捐赠给馆长,而时值休假旺季且馆长不在巴黎,卢浮宫文化发展部副主任、企业赠品处负责人莫宁则替馆长接受了私人赠品,写了“收条”,并且表示感谢和合影留念。

莫宁事后的解释理由很明确:一是,《八骏图》是送给馆长的私人礼品,与卢浮宫无关;二是,中国当代作品不在卢浮宫的收藏范围。莫宁指出,从时代划分,卢浮宫只收藏1848年前的作品;从地域划分,卢浮宫主要收藏西方艺术品。因此,卢浮宫不可能收藏东方的现代作品《八骏图》。

日前,卢浮宫就此事发布了正式公告,并称该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视为卢浮宫的收藏品,卢浮宫从未“将画作者的作品提交收藏委员会”进行讨论,“鉴于该作品永远不可能在卢浮宫展出,如果想收回作品的话,画作者对该画仍具有处理权,卢浮宫已作好归还此画的准备。”公告指出,该博物馆只收藏“1848年以前的西方艺术作品”、“地中海周围地区的古文明艺术:包括埃及、古东方、古希腊、古伊特鲁立亚和古罗马艺术品”,以及“伊斯兰艺术品”,而“亚洲艺术品应该被法国吉美博物馆所收藏”。公告称,画作者于2005年8月自己来到卢浮宫,表示要以“个人礼品”的名义赠送一幅《八骏图》给卢浮宫的领导层。博物馆方面当即告诉画作者,这幅作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视为卢浮宫的收藏品”。据了解,卢浮宫无论是购买还是受赠作品,不仅要提交收藏委员会讨论,还必须经过法国文化部的最后核准。

针对卢浮宫的上述反应,画作者及其代言人――圣恒基文化艺术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则提出异议,并利用新闻发布会再次声称“作品被收藏是事实”。画作者表示,我没说赠送馆长。我怎么可能轻易把自己的作品赠送呢?没有任何回报地赠送,可能吗?他再高的职位我也不送,我的画是给卢浮宫的。作品被收藏是事实,因为此画还在卢浮宫。如果是个人行为,卢浮宫为何用公用函件?为何在卢浮宫的公用房间接待我们?在画作者本人与卢浮宫官员没有私交的情况下,作为一个艺术家,没有理由不远万里跑到法国,同时拿三件心爱的作品去赠送不相识的人。退还如果是卢浮宫来退,这就证明是官方行为。

记者看到卢浮宫给画作者写的收条。落款是莫宁亲笔签字;时间为2005年8月17日于巴黎。

客观地讲,从最具有证据效果的“收条”内容不难看出,“作为收藏品捐赠给卢浮宫”的表述并没有得到明确确认;而“作为私人礼品捐赠给卢浮宫博物馆馆长亨利・卢瓦耶特先生”的意思也不是很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按照卢浮宫公开的、恐怕也是大多数业内人士皆知的收藏原则,《八骏图》不可能被卢浮宫收藏。

有关人士指出,作为捐赠方和受赠方之外的第三方,莫宁没有理由要开具一张得不到承认的《收藏证明》而自找麻烦。何况,他深知卢浮宫的收藏原则和能够意识到对捐赠方十分重要的《收藏证明》可能会受到媒体的报道。因此,莫宁不可能敢开或有权代表卢浮宫开具《收藏证明》。

而画作者捐赠方拿出自己的“心爱得意之作”,换来的只是一张含糊其辞的所谓《收藏证明》,而且在该麻烦来临之前的很长时间也没有再次与莫宁先生或卢浮宫联系要求重写一张“合格证明”,况且这种要求重写“证明”的行为是完全合法正当的。另外,对是否存在把“收条”故意当作“收藏证明”加以炒作而自我炫耀的事,人们只能自行判断,并体味其中的奥妙。

中国藏品在法分布

法国的博物馆可谓分门别类、数量繁多,每个博物馆均有自己的办馆原则。同时,法国也是欧洲收藏中国文物的第二大中心,仅次于英国。包括中国藏品在内的东方艺术品主要集中在法国国立图书馆、池努奇博物馆、枫丹白露博物馆和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其中吉美博物馆以收藏中国文物的数量和品种而闻名,中国藏品达1.5万件。国立图书馆主要收藏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先生100多年前在敦煌和新疆等地所收集的手稿、经卷和木刻画等,而他的其余所获,如绘画、雕刻、木版画、青铜玉器、饰品等均存放在吉美博物馆;池努奇博物馆主要以收藏中国的青铜器而闻名,其中堪称稀世之珍的“虎卣”是镇馆之宝;而通过战争野蛮掠夺圆明园的文物则一直存放在枫丹白露博物馆,该批被劫文物至今仍谢绝游客参观。可以说,中国艺术品是上述各馆的主要收藏品类。

二战之前,法国卢浮宫曾存有东方藏品,为了躲避战火该批藏品曾与其他文物一道被转移到中部的卢瓦尔河一带城堡内。战争结束后,这些文物经过了重新整理和组合,卢浮宫内的大多数东方收藏品和吉美博物馆的埃及等文物进行了交换,相互丰富馆藏,并确立各自的馆藏类别和特点。卢浮宫交换出的文物包括中国古代瓷器(约4000件)、中国玉器、青铜器、雕刻、古近代绘画、屏风,以及日本漆器、印度书画等,另外伯希和考古带回的中国敦煌文物也从卢浮宫一并转出到了吉美博物馆。从此,吉美博物馆的亚洲艺术藏品开始具有完整的规模,展品覆盖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南亚各国、中国、日本与韩国等国家,其中主要以克美(KHMER)艺术(六―十三世纪)、阿富汗犍陀罗文化(二―七世纪)、敦煌艺术(八―十世纪)、中国陶瓷器、东南亚吴哥文化以及经书(十五―十八世纪)等最为著称;而现在卢浮宫则主要以收藏1848年之前的西方艺术品为主,并通过不断的收购或捐赠,其馆藏品堪称价值连城,著称于世,该馆并不收藏来自其他地区的作品。

据了解,卢浮宫收藏作品程序复杂,收藏委员会要对收购的艺术作品或接受的赠品进行讨论和研究。作为世界三大著名博物馆,卢浮宫不乏愿意向其捐赠艺术品的人,旨在更好地保护艺术品和使世人能够共享艺术品本身的魅力;也有的家族愿意将先人的作品捐给卢浮宫以彰显前辈的艺术价值和创作生涯,并使其家有藏品价值倍增,当然,也有不少人心存私念,企图通过捐赠获得广告效应。然而,卢浮宫绝不随意接受赠品,而且每一收藏意向不仅要提交收藏委员会讨论,还必须经过法国文化部的最后核准;另外,艺术品一旦被该馆收藏,就很难再归还原主。

从争执所引发的联想

首先,鉴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中国与西方艺术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相互借鉴和欣赏之说。包括卢浮宫在内的西方艺术博物馆不收藏中国当代作品,但这并不影响中国国画的本身地位。那么,拿着一幅中国国画硬要进入卢浮宫,在西方艺术氛围的土壤中去表现中国画家的“东方艺术创作水准”,岂不让人有着“走错庙门”的感觉。卢浮宫不收藏中国当代画作,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当代画家的艺术水准不够。

其次,中国艺术家不需要拉起卢浮宫的虎皮作大旗。担任法兰西艺术学院院士的法籍华裔著名画家朱德群老先生曾说过,一般而言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要比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要多;缘于中国书法因素,西方人很难懂得中国画用笔的微妙与技巧。可以说,大多数西方人还没有达到能够欣赏中国绘画所需要的东方艺术素质,这就是所谓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之说。那么,想把中国当代画作摆放到卢浮宫的“一厢情愿”,除了唬人的广告因素之外,恐怕丝毫没有艺术上的考量,中国画家需要拉起卢浮宫的虎皮作大旗来唬国人吗?

再则,中国画需要得到西方艺术界的“承认”是崇洋媚外。作品本身的价值在于艺术家不懈的努力。法兰西艺术学院的另一位院士、法籍华裔著名画家赵无极老先生对记者说“画家要用画来说话”。言下之意就是“功到自然成”。国内媒体的一篇文章也写道:“以一件赠品为由,便称作品被卢浮宫收藏,如果不是出于语言因素导致‘误会’、继而‘误传’的话,那就值得人们深思了:何以中国国画居然也要到外国去寻求‘地位’、‘价值’,难道中国文化百年来失去自信已经到了这种不堪的地步了吗?”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穿洋马甲”的事还真不少。每每提起来真是令人深恶痛绝,有时不仅让国人分不清真伪,也让外国人看不懂。

卢浮宫外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