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精品”课培养“精品”学生

2006-09-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杜彦良 王久战 苏喜娥 我有话说

前不久,石家庄铁道学院的教学迎来了又一收获,有着56年历史的《隧道工程》专业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填补了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的空白。四年来,这个学院已有38门课荣获国家和河北省“精品课”的殊荣。38门精品课程是怎样获得的?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岳森教授用三句话予以概括:“两课围绕育人建设,专业围绕能力

教改,制度围绕质量制订。”

“两课”围绕育人建设

主讲《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张宝池教授谈到该院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和思想政治课“精品”建设时深有体会:“两课的精品课程是个系统工程,教师要精――有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教学环节要精――教材的使用、授课的质量、作业和考试等,都要精益求精;教学管理要精――围绕教学建设一套科学、规范、有序、前沿的评价机制。总之是一个目的:通过精品课程,努力打造‘精品’学生。”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为了保证第二课堂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该院明确把社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并拨出一定的实习经费予以保证。经过广泛调研和实地考察,选定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西柏坡、“党旗飘扬在滹沱河岸边”的柳辛庄等就近的8家农村、企业为实习基地,聘请这里的建设者为“两课”兼职教授,引导学生将理论上的困惑到实践中求解,实践中的困惑到理论中求解,思想上的困惑到理论和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从1992年6月首批120名大学生走进西柏坡到现在,学院领导班子换了3届,“两课”教师在不断更新,西柏坡村和西柏坡纪念馆的领导也多次变更,但西柏坡实践教学却年年坚持,风雨无阻,从未间断。目前,已有7000多名学生在这片光荣的土地上学习受益。参加过“两课”实习的历届毕业生每当来到石家庄、回到母校,总是设法再到西柏坡看一看,他们说:“西柏坡是我们的第二大学。”

专业围绕能力教改

《隧道工程》专业课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开设到今天已有56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办学实践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隧道工程专业技术人才。《隧道工程》专业课刚开设时,由《隧道工程》、《铁路隧道设计》、《地下工程》等3门课程组成。进入新世纪,学院为了突出特色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适应培养特色人才的需要,将上述3门课合并为一门课――《隧道工程》,使教学力量更加充实,教学内容更加集中,专业特色更为鲜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隧道工程日新月异。主讲教师、博士生导师朱永全教授认为,只有在课程中及时将国内外隧道工程学科的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及时用于课程之中,才能保证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与时代同步。为此,该课程突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了课程资料库建设。课程组努力收集国内外新建的、有代表性的特长隧道工程的勘探、设计、施工资料等,然后进行加工整理,收入资料库,适时地融入讲义。同时,以课程为基础,成立了隧道与岩土工程研究所,要求任课教师每年在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前提下,深入隧道施工现场,带领学生进行技术攻关。近5年来,该课程组共承担各种科研项目1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0项,科研经费达462万元。

教学与科研的同步,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广大毕业生在全国各地的隧道、铁路、公路、市政等工程建设中,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石家庄铁道学院教务处处长赵荣宪教授自豪地说:“目前,哪里有特长隧道工程建设,哪里就有我们的毕业生!”

制度围绕质量制定

“课程是质量的基础,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必须建立规范而科学的保障机制。”教务处处长赵荣宪教授如是说。

为此,学院制订了《课程质量检查评估方案》、《课程质量检查评估自评工作细则》、《一类课评选标准、评选办法和奖励》以及课程质量检查评估领导小组、专家组的组织原则、要求和工作细则等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机制,对教学的各个方位、各个环节,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活而不乱、扎实有效。

早在1996年,学院就启动了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主动承担国家教改课题研究7项、铁道部教改课题13项、河北省教改课题4项和自拟院级教改课题87项,有40%的教学人员参加了课题研究。所有在研课题遵循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实施的原则,目前80%的课题已经结题,其研究成果已经固化到人才培养计划中,效果显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