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月亮在远去

2006-10-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翟墨(美术评论家•65岁) 我有话说

当我试图打开记忆的仓库寻觅中秋诗意的邂逅时,萦回脑际的却是一片空白。不是毫无值得述说的人事,然而它并不在中秋;而几乎每年的中秋,却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痕。此时,除了儿时“月亮走,我也走,月亮牵着我的手”那天真的童谣、嫦娥奔月的故事和古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等美妙诱人的诗句外,何以竟未在记

忆的页码里为中秋投下几行粒粒如洗的新字?

“月亮正在远去,它将越来越暗”,一则科技新闻似乎在回答我的疑虑:据美国两位地理学家对鹦鹉螺化石的研究发现,鹦鹉螺贝壳上的波状螺纹具有树木年轮一样的性能。螺纹线每天长一条,每月长一隔,每隔上的细纹有30条左右,与现代一个月的天数完全相同。研究显示,新生代渐新世的螺壳生长线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中生代侏罗纪是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古生代奥陶纪是9条。由此推断,在距今四万二千多万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9天,那时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仅为现在的43%,它和科学家对近三千年日蚀的计算一起,证明月亮正在远去。

这只是天体物理之远,更要命的是大气污染之蔽、人类心灵之翳以及科学对诗的排挤,使我们同月亮愈来愈睽离。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科学的界限越扩张,诗的领域就越狭小。”当科学把魔法的面纱从造物的脸上揭去,原本充满诗意的幻想就会受缚于冷漠的物质定律;当我们用黄金打造送“礼”的月饼,原本甜蜜圆满的意象也会染上腐败的臭气。

然而,难道月亮注定只属于原始和农业时代?难道诗注定只是李白和苏轼的专利?我们果能涤除心灵的云翳,抛却功利的算计,消弭情理的对立,那渐行渐远的月亮岂不更能勾起我们幽幽的恋念、神秘的想象和浪漫的好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