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船利甲拳拳心(图)

2006-10-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姜毅 管景崇 赵东 我有话说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前不久游弋浩瀚南海。

这艘战舰,具有远程目标指示和预警能力,具备空中水面水下攻击、超视距打击能力,具备区域防空能力;舰上各种先进武器飞天蹈海,无坚不摧,锐不可当。

监造这艘共和国新一代战舰的,就是海军驻某造船集团军事代表室。

“鸡

蛋里挑骨头”

每一艘新型战舰开工建造之前,军代表都要对舰船的总体设计和系统设计图纸进行严格审查,舰船的布局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战术技术要求、各项性能指标是否先进可靠,都是审查的范围。军代室总审图师徐永明曾把对新一代驱逐舰的审图喻为“鸡蛋里挑骨头”,目的是造出更好的战舰。

在50多天的审图会战中,他们夜以继日。最终,徐永明和战友们向设计单位提出近两千条修改和改进意见,均被设计专家采纳。在随后的建造过程中,又相继提出上千条改进意见。为此,设计生产单位综合各方面意见下达了6000多张修改通知单。每一张修改单,都使新一代战舰的性能指标向前跨越一步。

战舰的隐身性是现代高科技装备的一个重要指标。军代室总代表高峰在一次检查中发现,舰上的后桅杆设计虽然满足了船体结构受力的要求,但也牺牲了一些隐身性指标。他当即向有关厂所提出修改意见。当时,桅杆已装舰,修改设计技术难度大,成功机率小,而且重新生产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直接影响到新一代战舰的建造进度,工厂还会为此蒙受上百万的经济损失。“不是颠覆性问题不要轻举妄动!”“没有绝对把握不要轻举妄动!”高峰面对的几乎是一片反对声,但他认准一条:“只要有提升战舰作战性能的可能,就要尽最大努力去实现。”他带领军代表自己动手修改设计方案,优化后桅杆结构,验证隐身指标,经过7个昼夜的连续奋战,终于拿出一套使新型战舰达到最佳隐身效果的设计方案。

新一代战舰上的大型电子装备多,开机时,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场。军代室副总代表孙明为保证官兵避免微波辐射,提出增加“微波辐射告警装置”的设想。他一次次向电子行业的专家请教,一次次请工程技术专家指点,上百个技术难题,如同一个个拦路虎,让他举步维艰。艰苦奋战200多个日夜,研制方案历经20多次修改完善,告警装置终于研制成功。

某新型雷达,是新一代战舰上的标志性装备。在一次雷达试验过程中,军代表沈小东发现雷达捕捉目标后,数据更新速率很低,他感到还有提高的余地。于是,找到设计人员提出了快速更新数据的思路。被采纳后,数据更新率提高了数十倍。

“归零”一个个风险

在新一代战舰上,新研制设备和装备超过30%。在国际造船历史上,超过这个界线就意味着高风险。

面对超强风险,军代室首次将风险管理模式引用到大型军品的研制过程中,通过采取风险预测评估、预警、化解等措施,使一个个风险“归零”。

某大型雷达有多个阵面,每个阵面有数米宽,高度则相当于一层楼,其基座与舰体的对接误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的细度。如此高的安装精度要求在造船史上尚属首次。为化解安装中的风险,军代表们与设计生产单位的人员制定出多种安装方案和防范风险预案。他们对300多个点进行测量,采集数据8000多组。为拿到最精确的测量数据,测量都安排在夜间进行,为此军代表与厂所技术人员奋战了80个通宵。雷达安装时,对环境温度、气象条件都有严格要求,他们专门与当地气象局建立预报专线,每过15分钟了解一次气象变化。整个安装过程科学、严密,精度优于规定指标。

模块化舰船技术,至今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尝试过这一方法。这一技术对保证舰船总体性能、互换性、可靠性和改装、维修都十分有利。军代室提出要在这型战舰上推行这项先进技术,但承担研制任务的相关单位谁也不敢拍板。因为一旦有闪失,就意味着整条舰功亏一篑。且不说造一条舰的成本损失,光生产周期就要耽搁好几年,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

军代表这一职业本身就是风险职业。时任局长胡毓浩、总代表杜建明果断拍板:“干!”查友其、周洪江、孙明、顾益森、陶连新5位军代表临危受命,与研究人员一道将模块化造船技术涉及的关键技术细化为10多个科研课题、几十项子课题,与10多家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组成攻关联合体,经过历时6年的艰苦攻关,首次在我国军舰建造史上成功实现武器模块化技术的应用。

1200多项试验的背后

新一代导弹驱逐舰的海上试验项目有1200多项,仅试验手册摞起来就有1米多高。每一项试验任务的完成,都倾注了军代表们的心血。

机电组军代表曾喜在一次试航中发现,燃汽轮机在高速运转的情况下,供油装置工作不稳定。国内30多名专家做了半年的分析研究和攻关,但问题一直没解决。难题,就像一块巨石压在曾喜心头。他向室领导立下军令状:就是豁出性命,也要在新舰交付部队前啃下这块硬骨头!曾喜试航10次,都以失败告终。那段时间,他白天出海,晚上做第二天的试验方案,经常加班至深夜,好几次把烟灰缸当成茶杯喝水。经过3个月的艰苦努力,曾喜攻克了燃油压力波动难题,使动力装备完美无缺。

舰上水、汽、油等各种管路有上万根,每次试航,主管军代表朱伟明都要从舰首到舰尾、从上层到底舱反复巡查。一次巡查,他发现舵舱支撑管渗水,当即用食指沾水尝了尝,发觉是咸涩的海水,由此判断是舵压杆压盖进水,立即报告指挥组,并提出终止试验的要求。当时,10多个试验项目同时展开,300多名技术人员正紧张地测试着各自设备的参数,一旦终止试验,所有试验项目都将前功尽弃。许多装备研制单位不同意终止试航。在朱伟明的坚持下,军舰提前返航。经专家组会诊,结果与朱伟明的分析判断完全吻合。采取技术措施后,彻底消除了舰艇航行安全的隐患。

“向党和人民交付优质军舰”,是军代表们共同的誓言。新一代战舰下水后,他们组织长达120天、9000海里的航行试验,对试验中暴露出的300多个研制缺陷和质量隐患,及时组织专家攻关解决,使新装备交付合格率达100%。为了这个100%,军代表们用5年时间完成9年的工作量,累计加班达2300天。

军代表现场研究和解决疑难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