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通文本明概念 重实践讲育人

2006-10-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立文 我有话说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系)历经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既历炼狱般煎熬,又经烈火般的考验,终于到了“知天命”之年。五十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系)形成了刻苦探索的学风,营造了求实创新的氛围。

一是通文本。抠经典,读原著,这是哲学院(系)师生的基本功。教师在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西

方哲学、中国哲学、逻辑学、科学哲学等的基础上,对经典著作进行注释。注释既对人物、事件进行名物训诂,又对字句、意义实行了义理解释,力求尽量贴近经典著者的原意。由于注释方法的合理,使经典著作的注释达致高水平、高质量,而被全国高等学校经典著作教学所普遍采用;或作为范本,在全国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培养了一代哲学骨干教师。此外,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不仅要求重原著,而且要求通原著。读原著、通原著蔚然成风。教师开原著必修课,中国哲学还开出中译英课,西方哲学开出原著原文课,不仅引导学生进入原著境域,而且为以后研究打下基础。

二是明概念。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的哲学家思想、哲学思潮,还是中国哲学的哲学家、哲学思想,都是通过一定的概念、范畴来表达的。各哲学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该哲学家思想、哲学思潮的逻辑结构或哲学体系。正由于各哲学概念、范畴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各哲学概念、范畴出现既同又异、模糊不清的情状。若不辨明各哲学概念、范畴的特定含义,就既不能准确掌握每个哲学家思想、哲学思潮的内涵和特点,也不能正确体认其宗旨和意义。因此,教学双方都追求概念、范畴的明确性、清晰性。譬如中国哲学中,几乎人人都讲“道”,“道”贯通整个中国哲学,若不辨明“道”在每个哲学家思想和哲学思潮,在特定时空和特定社会、文化、宗教环境中的特定涵义,“道”就是混沌。如此就既不能体知每个哲学家、哲学思潮的个性,也不能体认中国哲学家思想、哲学思潮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中外哲学各自的独特性。

三是倡辩论。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辩学。在“轴心时期”的古希腊以及中国先秦,辩论盛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思想在摩擦、碰撞、交感中产生智慧之光,而赫然感悟,智能创新为新的哲学体系。对于哲学院(系)师生来说,平时、课堂乃至在饭桌都成为了辩论的场所。譬如谈什么是哲学,唯物、唯心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实践的意义与价值,认知的阶段与过程,中国的《周易》、孔子、老子、庄子、董仲舒、二程、张载、朱熹、王阳明等的哲学思想,都是论争的问题。各人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文本、资料以及自身体认,各抒自己的见解,往往形成论争激烈的场面。熟悉的,不熟悉的师生也会参与进来,辩论双方为了有一个明白的看法,往往谁都说服不了谁,在相持不下的时候,谁想走也不行,非辩出一个结果不可。尽管其结果是各说其陈,见仁见智,但经过辩论收获很大,使自己本来不知道的、模糊不清的、没有想到的、考虑不全面的都得到弥补、厘清、反思和修正;有时使长虑不能自拔的问题,而能豁然贯通或感而遂通,使个人长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迎刃而解。辩论是激发灵感,开辟智慧、启迪思想的好方法,所以哲学院师生都很重视这些辩论的机会。

四是重实践。中国有重视实践的哲学传统,无论是“知难行易”与“行难知易”之辩,还是由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后落实到笃行,都对践行以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哲学院(系)50年来是与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中国哲学重实践传统一贯相承的。在哲学走出书斋,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过程中,广大师生不仅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常常参与社会劳动,与工农兵一起学哲学,用哲学,使哲学成为活的哲学。

五是讲育人。教师把传道、授业、解惑,看作自己神圣的职责,并以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方法培育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在社会实践中、劳动中,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因此师生感情亲切,尊师犹如尊敬父母。学生们既虚心好学,又独立思考,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形成了师生互动的良好风气。

五十年来,人大哲学院(系)为培养哲学各二级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政府各部门的人才,为中国的哲学事业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