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广东汉乐奏响大埔城乡

2006-10-0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梅州10月8日电(通讯员莺花)广东梅州大埔县城乡日前纷纷奏响古朴典雅、风格独特的广东汉乐,欢度国庆、中秋两节,庆祝虎山中学及百侯、养正等五所小学百年华诞,祝贺大埔广东汉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第二届“客风・出水莲”大型音乐会和理论研讨会,把汉乐

活动推向了高潮。

广东汉乐有1000多年的历史,群众基础深厚,是我国传统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与岭南粤乐、潮乐齐名,目前主要流行于粤东、闽西、赣南、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客家人中。广东汉乐是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南迁带来的中州古乐,经过与沿途各地原住民音乐的交融,最终演化成既有中原音乐韵致又有本土特色的一个乐种,如今大埔已整理印行了600首汉乐传统曲目。参加研讨的我国民族音乐学家们普遍认为,广东汉乐对于研究唐、宋、元、明音乐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千百年来,大埔一向崇文重教,民间弦馆到处可见,汉乐人材辈出。今年恰逢有客家“乐圣”之誉的何育斋诞辰120周年。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何育斋先后在广州、上海等地成立“潮梅音乐社”、“逸响社”,开展南北民族音乐交流,潜心搜集、整理汉乐曲谱,订定了有60首经典曲目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又对旧式筝进行改革,培养了诸多弟子,从而成为广东汉乐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深得何育斋汉乐艺术真谛的罗九香,解放后从民间走上高等音乐学府,把广东汉乐特别是客家筝推向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广东省音协和大埔县政府联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音乐文化・大埔广东汉乐理论研讨会”上,县领导表示,今后将加大汉乐的发展力度,制订汉乐十年保护规划,巩固和发展汉乐社团和演奏点,充分发挥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使大埔成为名副其实的“广东汉乐之乡”,以推动大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