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是发展的前提

2006-10-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田雅婷 我有话说

她叫虞露,是浙江大学信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的教授,专门从事数字视频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她曾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26项发明专利的申请,其中10项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

些专利技术为我国数字音视频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夹缝中求生存

虞露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想当一名科学家,居里夫人是她儿时的偶像。她说,虽然那时对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科技的真正含义并不十分清楚,只是工作以后,才慢慢认识到其中包含的责任与艰辛。

AVS是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的简称,已有三四十年的发展历史,国际标准化也已有近二十年。在这一领域许多关键技术与概念都已被专利所覆盖,要做一个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同时又是先进的技术标准相当困难。

近年来,中国出口的DVD机屡屡在欧美海关被拦截,正是专利引起的争端。一个产业,没有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就会处处被动挨打。

2002年,信息产业部成立了国家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工作组。虞露放弃国外优越的研究职位,出任组长。工作组的目标,就是要打造自己的技术标准,摆脱受制于人以及中国企业自相拼杀实质却为外国专利权人打工的局面。

虞露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就是面向国家产业的重大需求,迎难而上。我意识到,这是翻身改变国家被动状况的一个契机。”

起初,根本没有专项科研经费,与之合作的研究单位有的也放弃了。但她们没有退缩,放弃了一批眼前经济效益很好的项目,尽可能调用资金和精兵强将优先安排这个课题,义无反顾地走上这条前途未卜的艰辛道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反传统地改变处理顺序,攻关克难,终于找到了创新方案,从性能、复杂度双方面解决了国际上一直存在的难题。面对这个方案,美国专家提出了各种刁钻问题,但经过中美专家跨国交叉实验验证,问题被逐一解决。

今年2月,她发明的AVS标准视频部分正式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为国家标准,并从3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的实施改变了这一领域长期由国外技术专利垄断的现状,为国家创造了数千亿元的经济效益,并且使我国在国际音视频产业中争取了主动,提高了国家核心竞争力。

中国茶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古老的茶文化如何创新责任重大。薛彤云锐意创新,研制出“工艺茶”。在北京的老舍茶馆里,这种工艺茶不仅成为该馆宾客用茶的主打品,还被作为一种艺术品进行展示。每天,北京老舍茶馆的服务员都会在展台上冲泡8种工艺茶作为展示。经常有外国的游客在展台前驻足流连,大声惊叹――

走有特色的创新路

“工艺茶”,放在透明的玻璃杯里,加上开水,茶粒就会吐出晶莹的水泡并缓缓绽放,包裹在外围的茶芽依次展开,一朵花从茶心处悠然升起,婉若慢镜头中的花开。吸水后的干花,在水的浸润下,或雍容华贵、或亮丽婀娜、或素淡典雅、或空灵飘逸。举杯品饮,花在水中摇曳,绝美而动人,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

薛彤云是第三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中的一员。她出生在福建省福安市一个茶叶世家,耳濡目染,从小就深深喜爱上了这个行业。1991年,她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了著名的“坦洋功夫”茶产地――福安市社口镇茶业站工作。本想像父辈一样,种茶、采茶、研究茶,像他们一样工作、生活。谁知好景不长,体制转轨,1993年茶业站倒闭,二十岁刚出头的她下岗了。和大多数下岗工人一样,她也经历了一段人生的低谷,在反复思考和父亲的帮助下,她下定决心,要创办自己的家庭作坊式小茶厂,并走出自主创业的道路。

薛彤云说,创业艰难是大家都能想象到的。在她的家乡,茶叶制造几乎是男人的天下,而且福安是一个茶厂林立、茶商云集之地,一无拳头产品、二无雄厚资金的“小作坊”要生存发展谈何容易。但是天生倔强的她并没有气馁,苦苦地寻找着出路,并开始思索着如何创新。一天,常年在外跑供销的哥哥对她说:“现在市场上女士们都流行喝玫瑰花,如果你能把玫瑰花放入茶中,一定会吸引一些女顾客。”一语点醒了薛彤云。

她开始大量收集各种信息,访名师、查资料,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开始了实验。

为了找到解决办法,她连续几个星期茶饭不香,夜不能寐。走路时想,吃饭时想,睡觉时也在想,甚至在睡梦中也会突然惊醒。经过反复研究、实践,她终于摸索出一套完整的花茶捆扎法,把干花与经过特殊窨制工艺的茶叶捆扎成茶粒,并能让每种有花的茶按照设定的时间沉下去。

成功的喜悦尚未褪却,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了。茶是可以下沉、开花了,但是有的花一开就散,茶叶、花瓣片片零落,有的只能开出一半来,效果不太理想。她再次反复地找原因,琢磨茶叶的构造,一边生产茶叶,一边改进茶道工序,改变“模压成型”的时间和温度,“散花”的问题终于迎刃而解了,她给这种茶命名为“工艺茶”。

1999年,在一个朋友的提醒下,她走进了专利事务所,申请了专利。此后的六年里,围绕着保护工艺茶、推广工艺茶的目的,她又陆续申请了四项专利。而今,她每年都推出多款新产品,及时更新产品,不断申请新的专利,有力地维护了工艺茶的专有权,保护了民族品牌。

多少年来,利用和开发椰子水是很多海南科研工作者的一种梦想和奋斗目标。有关方面曾多次期望科研工作者对椰子水进行立项研究,并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但是一直没有成功。这时,一个女人暗自立志,一定要将这个项目研究成功。她就是现任海南椰果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春燕――

造福人类比个人利益更重要

椰衣、椰肉、椰壳可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商品,只有椰子水在加工的过程中因无法加工而白白浪费了。而且,多少年来当废弃的椰子水流入土地时,给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使得大片土地无法耕耘,小草枯死了,庄稼枯萎了,小溪水塘富营养化并有污臭味。

钟春燕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开始着手对椰子水的成分进行研究。那段日子她像着了魔似的,废寝忘食地开展研究工作,对能够在椰子水中产生合成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一一筛选,进行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经历了试验、失败、改进、再试验、再失败、再改进……,实验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分离到了一株高产纤维素的工程菌――木葡糖酸醋杆菌,并将这只菌种应用于椰子水中进行培养。

当看到由培养液的表面长出的第一块白色半透明固体――食用膳食纤维(海南俗称“椰果”),她知道自己已经站在一项重大发明的门槛边了。钟春燕说:“我立刻将这块果肉用糖水煮了煮,自己都不敢相信以这种纤维为主体的果肉竟像嫩椰肉那样滑爽、脆嫩、可口……”她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竟不敢相信这么多年来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并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木葡糖酸醋杆菌的所产纤维进行了毒理试验,证明了其产物是安全无毒的。在椰子水中生长良好,纤维素产量高,无需光合作用即能生产出具有独特的丝状纤维结构的纤维素,其特性不同于普通植物纤维,这一鉴定结果标志着这项技术终于研制成功,以“膳食纤维为主体”的果肉生产技术还在当年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这块以椰子水发酵生产的果肉诞生后,为了有一个宽松创业环境,钟春燕毅然辞去公职,筹资创办了海南椰国食品有限公司,全身心地投入于产业化过程中。在这个技术转化过程中,克服了没有类似生产工艺和生产设置可借鉴技术等重重困难,创造出了一整套适合于高纤维椰果生物工程制作的生产工艺路线、生产设施和设备。

正当事业顺利发展时,有一天,她突然有种领悟:“生命是有限的,资源和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如果一个人能够抛弃自我,利用一项专利技术来解决整个地方在历史中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这项技术对于整个地球的贡献将是一种伟业。”

于是她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将这项专利技术免费传授,并赠送菌种。

就这样,1996年,由她研发的利用椰子水生产高纤维椰果的技术,迅速投入商品产业化生产和技术推广,使椰子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对海南椰果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年,海南利用椰子水生产椰果加工厂已逾80家,作为食品的原材料销往大陆20几个省市。在食品工业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椰果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海南岛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原来在椰子汁、椰角、椰蓉、椰子糖等加工过程中作为废料排放的椰子水全部被利用起来,变废为宝,既减少了有机物的排放量,又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

图为薛彤云、钟春燕、虞露(从左至右)。张子弘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