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老年人才“献余热”的提法不妥

2006-10-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曲文勇 高云雷 我有话说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发挥离退休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的流行提法是“献余热”。笔者认为,这种提法不太科学,没有反映出老年科技人才的本质特征,也容易误导,从而影响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确的提法应该
是“奉献老年人才的光和热”。我国老年人才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可在教学、科研、科技咨询等许多方面释放巨大潜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回顾历史,老年人才的突出贡献比比皆是。南宋诗人陆游活了84岁,一生写了9000多首诗,80岁左右写了584首。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80岁以后还搞创作和研究。恩格斯74岁编完《资本论》第三卷。我国唐代医学有孙思邈,活过百岁,晚年写出《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俄国作家托尔斯泰82岁写出《我不能沉默》等不朽杰作。德国作家歌德81岁完成《浮士德》的创作。英国作家肖伯纳93岁写出名剧《牵强附会的寓言》。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78岁发明远近两用眼镜。绘画大师毕加索90岁还在作画……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七八十岁的作家、发明家、学者也屡见不鲜。美国生物学家德格早就提出,60岁至70岁是人才的黄金时期。近年来,世界老年学研究者和人才管理者纷纷发表文章指出,这一年龄段的人才,工作经验、知识积累丰富,身体健康,可以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离退休科技人员500多万,其中年龄70岁以下的约占70%,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身体健康、有能力继续发挥作用的约占70%左右。这些老年知识分子对党和国家有浓厚的感情,是一笔宝贵财富。

因此,“献余热”的提法欠妥。“余热”是“炭火将尽”、“余温尚存”的形象比喻。其弊端有三:一、容易使人才的管理者忽视老年人才的巨大能量,不重视开发利用老年人才资源。二、容易给老年人才心理形成一道阴影,消沉、萎靡不振,不利于激发老年人才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三、老年人才贡献越来越少,而养老费年年上涨,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国家每年要拿出570多亿元补缺。长此下去,易于形成中青年与老年的社会性的矛盾,不利于安定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方针的贯彻和落实。

黑龙江省新四军老战士、著名老年学研究专家王兴华提出“开创人生的第二个春天”的口号,激励老年人振奋精神,自立自强,努力拼搏,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已在老年人才中产生巨大作用。但老年人才却不像春天的苗那样,需要精心培植,如措施得当,不用付出大的代价,就可以摘取丰硕的果实。期待我国各有关部门切实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国家和社会采摘他们奉献的丰硕果实,也让老年人迎来人生的金色秋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