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信息技术在古代文化常识课中的运用

2006-10-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明冈 我有话说
上海市教委组织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上海课程改革中为高中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教材。在使用时发现,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在了解、理解方面有诸多困难,对这门课常常缺乏兴趣。搜索有关文献发现,国内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法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十分罕见,而互联网上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网站都比较专业,通
俗性欠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笔者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中国戏曲、书法篆刻、古代建筑、工艺美术、中国服装、中国服饰等课件,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提高了《古代文化常识》选修课的质量。制作课件可以依据如下策略:

1、课堂演示式教学策略。它首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的实施上,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己收集相关的信息,并加以处理,将相关的内容和拓展信息制成课件,上课时演播给大家看。另一形式是由教师制作课件,授课时由教师将课件演示给学生看。这种形式,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的讲课变成学生的主动求取知识和多感官的刺激,使“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例如,古代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先由学生们根据教学目标,分组分别把某个节日制成课件,同时列出不理解的内容,然后在上课时利用网页进行演播交流,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讨论解答,使学生们在主动探求中提高自己。

2、个别化教学策略。在教学的实施上,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各类教学资料库、信息库、数据库中,选取学习信息,确定学习内容来完成学习;同时,在电脑的帮助下及时修改补充内容。以“诗词歌赋”一课为例,先由教师利用网络公布要求、参考书目、网站地址,再由学生根据书目通过校园网搜索阅读相关图片与文字,然后在校园网上互相阅读并点评,教师适时转播学生精彩的作品及点评;然后由教师总结;最后,由学生完成自己作品的修改。

3、情境参与教学策略。教师的作用是充当导演,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和功能,将相关的内容和信息集中起来,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一特定情境中去体验。

古代文化常识选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以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为出发点,信息技术服务于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我们还重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传统方式的运用。例如,让学生对某一类古代文化知识熟悉之后,写一段或一篇短文,《小议古代的玉器》是学生写的短文,文中写道:“我们学习屈原的《涉江》,内有‘被明月兮佩宝璐’的句子,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渔父以‘怀握握瑜’来比喻屈原的坚持操守,忠贞不渝。这里的‘明月’、‘宝璐’、‘瑾’、‘瑜’都是古代的玉器……直至今日,不少人名字中仍有‘珍、璋、环’等字,可谓影响深远。”这篇短文并没有系统介绍古代玉器,这是由于阅历知识所限,但学生能结合课文从几个方面作介绍,可见学习之认真了。现在我们采用把学生写的若干篇短文贮存在软盘或闪存盘中,而后通过电脑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们一起来点评。同时,还能够把与短文中有关“玉”的图片显现出来。

在古代文化常识课中运用信息技术,丰富了古代文化常识的呈现方式,拓展了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方式。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力的学习工具,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为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反复出现多种教学信息,学生可听可视。教师组织学生上有关网站自主选择信息,反复强化;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主动选取和控制教学信息,自觉强化。学生愉悦、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在古代文化常识课中运用信息技术,更新了教学古代文化常识的方式,尝试了生动活跃的师生互动方式。师生互动方式是很值得推广的一种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运用信息技术以后,在电脑里建立分类表,随时输入、整理,拓展了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卡片积累,分类抄录方式,使学习变得更方便、更快捷。由于多媒体的缘故,古代器具的图片可以与文言字句共存,丰富了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抄录的呈现方式。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学生们群策群力,很快就可以在网上找出有关字句,讨论它们的不同,还可以利用网上下载的图片来区分它们的特点。信息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华漕中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