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创新上升为一种习惯

2006-10-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孙香 我有话说

“在理论研究中进步,在实践活动中成长。”提起暑期实践,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周爱兆说:“每年的社会实践都让我们学到很多新知识,在学校开放式的宽松氛围中,我们逐渐学会了把创新上升为一种习惯。”据了解,以周爱兆为团长的河海大学西部水电开发实践博士团共承担完成了九个项目的研究工作,该团队连续两年被

评为“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团队”。这只是河海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一个缩影。

在众高校争建“研究型”大学之时,河海大学把“创新”贯穿在研究生教育的每个环节,让学生自觉把创新上升为一种习惯,探索出研究生教育的新思路。

把“水”文化融进每个学生心里

这几天,河海大学研究生新生苏玉特别兴奋。她告诉记者,一年一度的研究生科技文化艺术节“金水节”快到了,到时她不仅可以享受到一顿“文化大餐”,还可以在全校师生面前一展歌喉。据苏玉介绍,从2002年开始,河海大学每年都举办以水为主题的“金水节”。“金水节”期间,该校研究生院不仅邀请知名学者到学校讲学,而且组织各种研究生学术沙龙、研究生文艺体育活动等。

“‘金水节’不但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水文化,开拓学术视野,同时也能熏陶他们的科学精神。”研究生院黄老师对这类活动很是赞赏。

在河海大学,“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已成为该校师生的励志名言。在国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支援西部的今天,大多数河海大学的毕业生都自愿去西部工作。一位在黄河培养基地成长起来的研究生告诉记者,他们在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研究水平的同时,也养成了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的精神。

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

“抓研究生教育,不但要抓‘硬件’,更要抓‘软件’。”河海大学校长张长宽认为,研究生培养在保证科研设备的同时,还要注重严谨的教学机制。

2004年,河海大学建成总建筑面积达12500平方米的新研究生大楼,集教学、办公和会议中心为一体,为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提高研究水平提供了条件。该校目前拥有9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8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据该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徐卫亚介绍,研究生院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建设国家研究生创新中心“长江研究生培养基地”、“黄河研究生培养基地”等,进入基地学习的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培养――这些研究生同时拥有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两个导师。研究生在基地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紧密结合长江黄河水利问题和西部水电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实践证明,这些学生在基地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与研究,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例如,长江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研究生在基地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了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长江水利水电枢纽防洪专题研究、长江流域若干大型水电站建设等重大项目的科研工作。博士生李金凤参加了世界第一高面板堆石坝水布垭工程有关技术问题的专题研究,硕士生饶光辉在做长江防洪专题研究的过程中,探索并实践了一种调洪新方法,并已撰写了科研论文。

既“请进来”,又“走出去”

最新一项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河海研究生的供需比均在1:5左右,少数专业甚至达到1:10。“学生的高就业率与我们开放式的培养方案分不开。”张长宽校长解释说。据介绍,河海大学近年来依托优质的社会资源,既“请进来”又“走出去”,不仅聘请名师教学,而且积极实行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

该校聘请了12名两院院士为双聘院士,还从各工程单位、企业和高校聘任近200名导师,他们把丰富的前沿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传授给研究生,为研究生培养增添了许多鲜活的内容。与此同时,该校主动让研究生教育走出校门,与各大流域机构或区域机构联合创建研究生培养基地,除大型的长江研究生培养基地、西部水电开发研究生培养基地之外,还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水文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

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积极寻求国外有利资源。该校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开展了在水利工程和岩土工程方面的硕士合作项目,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的合作也在开展,2001年到2005年的五年中,河海大学共派出106名本科生、硕士生到里尔科技大学攻读双学位与博士学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