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

2006-10-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凌翔 我有话说

位于青岛西海岸的胶南市,日渐成为吸引中外客商前来投资的热土:自去年以来,先后有中国铝业、韩国现代造船、柳州五菱、德国蒂森克虏伯、意大利车桥等25个内外资大项目落户,使胶南成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青岛市重工业基地的重要板块。

一个小小的县级市,何以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聚集如此多的省级、国家级

大项目?将第13个工业园设在胶南市的海尔集团主要负责人说:“因为胶南有充足的技能型人才,我们需要的4000多名技工可以在这里很方便地招聘到。”

胶南市委书记张大勇认为,正是经过多年探索形成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模式,成为助推胶南向现代制造业基地跨越的内在动力。

校企合作开启职业教育创新之门

胶南市的职业教育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曾一度陷入学校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职业教育路在何方?彷徨之际,位于灵山卫镇的胶南市电子学校与青岛南涯电子公司的合作办学,引起了市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1996年,电子学校按照“把企业引进学校”的思路,精心挑选社会信誉好、管理规范的青岛南涯电子有限公司开展联合办学,学校腾出8亩场地和3排旧校舍,公司投资160万元装修校舍,安装12条流水线,注入流动资金316万元,校企双方共建校内工学基地。企业负责生产、经营,学校负责生源、教学,学生半天学习、半天生产。工学结合使学生每月获得补助600―700元,同时拉动了学校招生数量的连年攀升,也使企业年生产能力由960万支增加到18000万支,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的三方共赢。

成功的校企合作,让胶南人对未来职业教育的出路有了新的思考:青岛及南方城市普遍出现的“技工荒”现象,无疑对有着丰富职教资源的胶南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契机。山东省规划建设以青岛为核心的半岛制造业基地、青岛挺进西海岸战略,使得作为西海岸重要腹地的胶南地利优势凸现。随着胶南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以培养技能型劳动者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审时度势后,胶南市把发展职业教育摆上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位置,总结电子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开来。

因校制宜创新新模式新方法

在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中,学校是核心,既要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又要保证学生学到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为了平衡这种关系,各职业学校积极探索新形式,因校制宜,不断创新,丰富完善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职业教育的新模式。

“引企入校”。学校配套建成综合性实训基地,具备了产教结合的能力和条件后,便将企业引入学校,开展半工半读。学校与企业合作,在实训基地建起加工车间,公司提供配套设备,保证原材料供应与产品销售;学校安排学生轮流进行半工半读,并派出教师配合企业人员工作,学生每月获得700元左右的补助。近两年,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以此模式向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1100多人,其中80多名学生已成长为公司技术骨干。

“办校进厂”。学校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内建立工学基地。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公司提供生产设备、资金和订单,并挑选高级技工担任培训教师;学校负责日常管理、教学和生产;各岗位有两名学生轮流上岗,一天学习,一天生产,每月补贴500元左右。

“模块教学”。学校根据各专业技能训练实际,将校内实训基地的各车间分成3―4个模块,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自身发展需要,选修1―2个模块作为专门化发展方向重点训练;同时实施学分制,将实训学分提高到总学分的50%,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产教一体”。学校招标引进名优企业,共同管理和经营车间。企业派骨干技术工人到实训车间担任指导教师;教师传授理论,巡回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并选拔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小师傅”,帮带低年级学生实训。

“工学交替”。学校组织贫困新生先到企业学工,四个月学徒,八个月顶岗,之前校企签订维护学生劳动权益协议;入企学生专门编班,学校配备教师管理学生并安排教学,学徒补贴与顶岗补贴比例为1:2;一年后学生返校,集中强化学习与技能实训,并通过技能鉴定考核;第三年再赴企业顶岗实习,学生与新招员工同工同酬。黄海职业学校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3000多名贫困生的学习生活费用。

“定向培养”。学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和订单,采取由企业冠名办专班的方式定向培养学生。企业下订单,定出人才培养规格,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核心专业技术培训;学校出菜单,确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根据企业要求组织教学和实训,对学生进行理论辅导、跟踪教育;学生在校内实训,半天学习、半天实践,既是在校生,又是企业准员工。校内培训结束后,学生入厂顶岗实训,实习结束经考核合格后转为正式员工。职业中专与韩国现代造船公司合作开办现代造船班,先后为其培训两批学生116人。

半工半读模式逐步在该市12所职业院校推开,很多工学班的学生参加工作后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电子学校的杨霞被安普电子有限公司选聘后,短短三年就实现了由车间统计到副经理的角色转换。目前,胶南市各职业学校就业安置率达100%,优质就业率高达95%以上。

社会办学着力打造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胶南市瞄准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积极统筹引导,先后有3处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处被评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职业中专、黄海学院被评为“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先后压缩了十几个不适应社会需求或重复设置的专业,增设数控技术、船舶焊接、汽车制造与维修等急需专业。积极优化布局调整,对位置偏远、条件薄弱的3所国办职业学校实施资源整合、优化重组,实现了集约化发展。

推进多元发展,拓展优质资源。不断加大对国办职业教育统筹和民办职业教育扶持力度。2004年以来,在土地指标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胶南市为民办职业学校黄海学院办理土地394亩,用于学校扩张规模。同时提供优惠政策,引进总投资6.3亿元的青岛港湾职业学院,目前已有6000名新生入校。

此外,实施与百家企业联合、与百家学校联办的“双百”战略,以省内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为重点,与全国70个区市160所学校开展了异地联合办学,进一步畅通了职业教育的就业渠道,建立了稳定的招生网络。在对菏泽鄄城的合作帮扶中,将职业教育联办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职业院校,先后接收该县农村贫困家庭学生700多人。目前全市职业学校在校外地生达3.7万人,占在校生总量的67%。

为培育新型农民,该市将半工半读职教模式向农村延伸,大力实施农民教育,整合农村本土教育资源,按照“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运行模式,采取校企联合、校校合作、建专项基地等方式,强化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大村镇创新设立“新农村大学堂”,配套建设专项实训基地,先后对1300多名农村妇女进行服装缝纫技能培训,受训人员100%实现家门口转移就业。近年来,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40921人,转移就业17432人。

胶南职业教育风生水起。“十五”期间,职业学校招生数量以年均41%的速度递增,全市本地学生“职普比”发展到5:5,在校生数已占到整个高中段学生总量的73%。全市职业院校共培养各类人才10多万人,其中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向社会输送各类技能型人才近3万人,首次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8%以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