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严寄洲:长征,两个字依然响亮

2006-10-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张莉 记者 张雨福 我有话说

《万水千山》简介:这是描写长征的经典作品,曾产生一部话剧,两部电影。长征之后,陈其通以红一方面军的长征经历为主线,创作了六幕话剧《万水千山》,1952年话剧成功上演。1959年,孙谦和成荫将话剧改编电影,由成荫和华纯执导,拍摄了同名电影。影片真实再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

、长驱两万五千里的壮举。1977年,《万水千山》再次被搬上银幕,八一电影制片厂严寄洲担任导演。重拍后增加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内容。

陈其通是1931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长征之后,陈其通采访了许多红一方面军的战友,采集了大量的长征素材,创作了六幕话剧《万水千山》,剧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真实原型。当时因剧中人物众多,故事复杂、场面宏大,演出场地要求较高,无法排练演出。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陈其通任总政文艺处处长兼文工总团团长,才开始排演话剧《万水千山》。1952年话剧《万水千山》上演后,受到普遍好评,荣获全国第一届文艺调演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等多项一等奖。全国各地的话剧团都跟着学演这部戏。后来,成荫拍了同名电影。电影剧本由孙谦改编。这是全国拍摄的第一部描写长征的影片。成荫是我的老战友。听他说,拍摄《万水千山》时十分辛苦,他们沿着长征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摸爬滚打,跋涉四千多公里,拍了十五个月,才完成拍摄。

电影上映后,好评如潮,许多老红军纷纷提笔写评论,忆往事。一时间,全国出现了《万水千山》热。消息传到了毛泽东主席那里,一向偏爱戏剧的主席没有看电影,而是看了总政话剧团的话剧《万水千山》。看完演出,主席感慨万千,很长时间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走上舞台,与演职人员合影。

电影在国外同样引起轰动。以前外国人是在看了斯诺的《西行漫记》之后才知道长征的。在他们眼中,使用如此劣等的武器,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红军竟然能够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简直是不可思议。

我是1938年才到延安参加抗日军政大学的。在延安,我接触过很多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干部,听他们讲了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红军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忍受着饥饿、疾病等各种各样的困难,当时没有办法医治,常常负伤就意味着牺牲。许多女同志尤其值得尊敬,例如贺龙的夫人,她们在长征途中要和男人一样地吃苦,而生了孩子,又没有奶水,只能挤马奶来喂孩子。那些感人的故事,红军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同时,他们积极乐观,勇敢无畏的人生观也深深地影响着我。

“文革”十年,我被剥夺了工作权利,我本来至少可以拍15部电影,但人生中最好的时光被白白浪费了。粉碎四人帮后,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兴奋之情无以言表。这时八一电影制片厂准备重拍《万水千山》,由我担任导演。这冥冥中实现了我的梦想:拍一部红军长征的电影。

新电影揉进了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很多情节,陈其通参与修改新的电影剧本,重拍时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文学剧本,时间又紧,也没有办法去拍外景。如何在有限的舞台上展示如此宏大的题材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坎。没有文学剧本,我就先写出分镜头剧本,再想办法将每一幕戏展开,分割成若干场景。不能出外景,我们就在摄影棚里面搭景,用银幕合成、玻璃珠幕背景合成、模型接景、空镜头资料片等手段来弥补。重拍的电影,因增加了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内容,是一部完整的红军长征史。

我在延安见过很多红小鬼。他们年龄很小,个子不高,还不能到部队去打仗,不少人就到舞蹈队参加文艺演出。我给这些红小鬼上过文化课,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敌人来了,红军战士带领着红小鬼冲到前面,掩护着我们这些比他们年长的人撤退。现在我依然经常会想起这件事,他们的精神足以让我一辈子感动。

红军是中国的脊梁骨。现在想起来,长征,这两个字依然响亮。 (本报通讯员张莉记者张雨福采访整理)

述说者简介:严寄洲,1917年8月生于江苏常熟。1938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53年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导演。曾执导《战斗里成长》、《五更寒》、《万水千山》、《英雄虎胆》、《海鹰》、《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二泉映月》、《再生之地》、《死亡集中营》等多部电影。他还参加了《野火春风斗古城》、《一日千里》、《带兵的人》、《三个失踪的人》等十部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和改编工作。作为国务院特殊贡献奖金的获得者,他获得第十一届华表奖“终身成就奖”,他的电影曾获过金鸡奖和百花奖,以及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奖项等。曾任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荣誉会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