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大荒精神”守望者

2006-10-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沈耀峰 本报通讯员 田伟 闻世宇 我有话说

巍峨壮观的教学主楼,厚重典雅的图书馆,整齐有序的学生公寓,充满动感的体育场……走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崭新的校园,年轻的气息扑面而来,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如火的创业激情和蓬勃发展的生机。

风雨北大荒:沧桑与辉煌同在

1958年春,10万复转官兵浩浩荡荡地开进了

北大荒,掀开了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史上最为壮丽的篇章。为满足黑龙江垦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对农业人才和科技的迫切需要,原国家副主席、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主持创办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他亲自兼任校长,并为学校亲自命名。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校址设在了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偏远乡村――密山市裴德镇。学校初建时仅有8栋旧平房、4台天平、24台显微镜、5000册左右的图书资料以及20余名教职员工,办学基础极为薄弱。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学校师生发扬解放军的优良传统,继承抗大校风,边生产、边建校、边学习,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使学校初具规模并逐步走上了办学正轨,为我国农垦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人才。

“文革”期间,八一农大曾一度被撤消,后经过干部教师们的竭力争取才得以复办。改革开放后,学校稳步发展,不断壮大,成为黑龙江垦区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在边疆农村办学的45年间,学校共培养研究生、本专科生2万余名,为黑龙江垦区和地方培训了4万多名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目前,黑龙江垦区50%以上的中高层领导干部和90%以上的技术骨干均出自八一农大,80%的农业生产应用技术也源于八一农大,学校因此赢得了“垦区黄埔”的美名。

针对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生产实际进行科技攻关,是八一农大科研工作的重要方向。学校共取得科研成果360余项,其中22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累计创造了200多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的伟大历程中,八一农大师生与黑龙江垦区人民一道创造出了共和国的宝贵精神财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千里大转移:激情成就梦想

在边疆农村办学期间,虽然八一农大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但特殊的办学区位劣势始终严重地限制着其发展。生源匮乏,人才大量外流,学校办社会负担不堪负重……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唯有走迁校之路。

2002年8月,迫于办学形势的需要,八一农大决定在原址扩建新校区。11月28日下午,八一农大校长徐梅从省政府有关部门办理完扩建审批手续后,在匆匆赶往火车站时,突然接到一个来自大庆的电话……

大庆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校落户的信息,使徐梅校长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扩建工作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有了结果,规划设计、招投标已经敲定,土地也批了,连银行贷款手续都办完了。如果迁校,上级部门和领导会同意吗?即使同意,审批的时间会有多长,会不会丧失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而如果不迁校,学校扩建后,就再也没有机会搬迁了,这是农大几代人的梦想啊!”

面对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八一农大人以破釜沉舟的勇气迎向扑面而来的重重困难。经过短短30天的努力,学校取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大庆市政府签订了迁校协议,从此踏上了充满激情的二次创业之路。

2003年元旦的钟声刚刚敲过,新校园建设总指挥徐梅校长带领着10多名工作人员,怀揣着几代八一农大人的梦想,就像当年开发北大荒和大庆油田一样,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坚冰和积雪,开进了莽莽荒原。徐梅校长和指挥部人员一道,吃住在工地上,临时建起的简易工棚白天是办公室,晚上则是会议室。指挥部成员白天协调校区建设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困扰和难题,晚上则加班开会到深夜,每个人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深冬风雪交加、寒气凛冽,春季灰尘弥漫、非典肆虐,夏日阴雨连绵、蚊叮虫咬……经过300个日夜的艰苦奋战,包括教学主楼在内的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最终如期完成。2003年9月15日,4000多名新生从四面八方赶到八一农大大庆新校园报到;10月15日,八一农大1万多名师生全部进入新校园。

续写新诗篇:在希望的原野上

结束了45年边疆农村办学的历史,八一农大高举着北大荒精神的旗帜,踏着时代的脉搏开始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发源地生根,并以创业者崭新的形象站在了面向未来新的起跑线上。

经过三年超常规建设,学校完成了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以及大量的配套工程和环境工程,崭新的现代化、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校园已初具规模。

迁校后,生源质量明显改善,录取分数线提高了30分左右,招生范围由8省扩大到21省,在校生人数已由迁校前的不足8000人增长到15000余人;学校师资队伍蓬勃发展,整体结构日益优化。学校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人才培养和引进,三年间共引进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30余人,其中包括多名从海外归来的学者,学校定向培养的170余名硕士、博士教师先后学成回校。

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学校的本科专业由22个增加到4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7个增加到22个。2005年,学校又抢抓机遇,积极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取得成功,获得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迁至大庆后,八一农大科研立项的数量和层次大幅度提升,三年来,新立课题300余项,主持和承担国家级项目26项,完成“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100余项课题,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牧渔丰收二等奖及为数众多的省部、厅局级奖励纷纷花落学校。在继续巩固与黑龙江东部垦区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学校与黑龙江中西部垦区及大庆周边市县建立起了广泛与深入的合作关系。2005年,学校与大庆市所属的林甸、肇源两个县结为科技合作共建县。学校还开辟了林甸县宏伟乡大豆种植基地、杜蒙县白音诺勒乡绿豆万寿菊种植基地、安达牧场保护性耕作基地等多处新的科研基地。

“完达山高,兴凯湖水蓝,北大荒有我们美丽的校园……”这首诞生在完达山裴德峰下的校歌,如今在大庆这片热土上继续传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