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了人类和平利用太空 中国人来了

2006-10-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来燕 我有话说

本期关注:中国与和平利用太空

人类探索太空的雄心壮志是从争霸开始的。在美苏太空竞争的半个世纪里,人类的疆域和触角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伸向了太空……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现有的规划空间活动的国际条约框架无法应对日益增强的空间安全新挑战。《外空条约》

、《部分禁试条约》、《月球协定》……虽然它们对防止外空军备竞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受政治、军事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仍存在着严重缺陷,实施起来相当困难。

作为航天事业的后起之秀,中国采取了与当年的美、苏截然不同的作法,显示出对科学锲而不舍的探求精神以及和平利用太空的决心和信心。这种诚意与姿态必将深刻影响中国民众甚至全世界人民。责任编辑张蕾

资料图片:人们经常在艺术作品中表达和平探索、利用太空的美好愿望。图为在一次电脑作品中获奖的小学生的作品《探索太空》。

为了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中国人来了

孙来燕

中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使之造福于全人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经济,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国的空间活动在维护国家利益、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国家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和原则,即: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宇宙和地球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造福全人类;促进空间技术的应用,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以及维护国家利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中国东部人均GDP为西部的3.39倍,每10万人中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为西部的2.36倍。目前,这种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因此,中国政府近年来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就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重大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涉及中国70%以上的地域,分布在12个省、市、自治区及较贫困的边陲少数民族区域,利用空间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和医疗,提高贫困和边远地区人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并通过建立社区电子信息中心提供相关农业知识和市场信息等,无疑将是扶贫的有效手段之一。

 

“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随着神州五号飞船的顺利升空,浩瀚太空穿来了中国人的第一声问候。新华社

中国同时还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受灾地区人数高达2亿,因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加,占国民经济总值的2%-5%。中国政府重视利用空间技术进行灾害管理,利用空间技术减灾已成为中国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进行灾害动态监测、灾害应急响应、恢复重建以及制定减灾发展战略等方面,空间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对灾害管理决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空间技术应用在社会经济、民生领域的作用和需求的不断扩大,中国国家航天局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将根据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重点开发大容量、高性能、长寿命的广播通信卫星,逐步建成中国卫星通信产业;研制和开发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运载火箭,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建立以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地球环境监测小卫星群为主体、长期稳定运行的全天候、全天时、高时间分辨率的灾害与环境监测卫星对地观测体系;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绕月工程,开展深空探测,以实现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厚度和氦―3分布资源量,以及地―月空间环境等科学目标;继续开展日―地系统整体行为的空间物理研究。

探索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是一项复杂、艰巨、高风险、高投入的事业,单靠一两个国家难以实现。因此,广泛的国际合作已成为推动和普及空间科学、技术与应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有效途经。为此,中国国家航天局将继续本着“互相尊重、互利合作、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不断加强和扩大与世界各友好国家的航天交往与合作。根据这一原则,中国先后与世界上十多个国家和机构,特别是与欧洲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俄罗斯和欧空局等国家和机构签署了政府或机构间空间合作协议,建立了空间合作机制,并在空间技术、应用和科学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例如,中国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了同俄罗斯和欧空局等成员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了同亚太地区国家在空间技术发展和应用领域的友好合作;同时还进一步深化了同巴西、阿根廷、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南南合作,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关于落实第三次外空大会各项建议的相关活动。

 

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左)代表中国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移交了神舟五号飞船携载的联合国国旗。中新社

展望未来,21世纪将是空间技术、应用与科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联系更加紧密,长期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将出现新的契机和可能。但是,人类也将面临更多的严峻挑战。例如,2005年初,印度洋地震引发的海啸给相邻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面对这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人们对利用各国空间资源和可能的有效手段,建立区域性和全球性的重大灾害监测、预报、评估机制的呼声高涨,广泛的国际合作将为各国推动空间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因此,中国国家航天局就开展国家间空间合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中欧及各国在空间技术、科学和应用领域的合作;在已建立的合作机制和已开展的合作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合作领域。

二、中国国家航天局愿积极探讨与欧盟各成员国在环境和灾害领域的合作,特别是环境监测和灾害管理以及区域性和全球灾害与环境监测星座的建立和应用。

三、进一步加强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共享的合作以及卫星应用的合作。

四、中国国家航天局愿与欧盟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在伽利略计划中的合作。

(作者为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本文摘编自作者在第七届欧洲议会间空间大会上的报告。)

背景新闻中国航天未来五年三大任务

2006年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在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介绍了未来五年及稍长一段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将实现的三大目标和任务。

这三大目标和任务包括:一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实现中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

二是服务社会,惠及民生。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系统、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和满足区域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加快发展空间应用,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及卫星应用向业务服务型转变,积极构建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

三是带动科技,支撑发展。以航天科技进步为先导,带动相关学科技术整体跃升,促进新兴产业形成、发展;加强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带动相关基础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是中国政府继2000年11月22日首次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以后,发表的第二版关于中国航天活动的白皮书。新版白皮书正文由五部分组成,包括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宗旨与原则、过去五年进展、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与任务、发展政策与措施、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航天事业开始惠及广大人民

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表示,航天事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并开始惠及人民群众。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航天事业是为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带动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孙来燕举例说,1984年以前,我们没有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在新疆、云南,人们要想收看新闻联播,需要等七、八天时间,而现在通过卫星就可以实时传输。再比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搞“村村通”,今年10月底要发射一颗直播卫星,这样,在每一个农村家庭装一个小卫星天线就能够收到电视节目,有助于解决包括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在内的农村教育、科普等问题。此外,像气象卫星、遥感卫星、育种卫星等应用卫星对预报天气、防止自然灾害、农业估产、土地面积测量、培育优良品种等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预计2008年航天员出舱和飞船对接

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介绍,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展非常顺利,下一步工作将进行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和飞船的交会对接活动,时间预计是在2008年。

孙来燕介绍,我国要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自主实验室的研制。载人航天活动要求高可靠性,必须安全至上,可靠性第一,现在的计划是按照进度的节点一步一步地走。根据工程的进展,到底是明年或者是后年发射“神七”,要根据工程的进展最后决定。

孙来燕表示,航天员现在正在接受培训,究竟选择哪个宇航员,往往是在临发射前或者最后一段时间看谁的状态好再作决定;随着载人航天活动的开展,不仅要送女航天员上去,还要把一些科学家、哲学家甚至新闻记者送到太空。(胡其峰)

 

延伸阅读: 中国促进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实践

中国政府认为:探索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其最终目标是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所有国家都享有平等权利,在自由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一切天体方面,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同等的权利分享空间技术的附带利益;各国所开展的空间活动应有助于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社会进步,应有助于人类的安全、生存与发展,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与昌盛。

中国政府主张: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应遵照包括联合国宪章在内的、国际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并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进行;各国应加强和增进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充分发挥联合国特别是联合国外空委在制订国际空间法、健全外层空间活动法律秩序方面的作用。

1980年,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下称“联合国外空委”)的成员国。此后,中国分别于1983年和1988年加入了联合国《外空条约》、《营救协定》、《责任公约》和《登记公约》,严格履行有关责任和义务;中国还参加了历届外空委及其下属科技小组委员会和法律小组委员会的会议;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外空委员会为落实联合国第三次外空会议的各项建议所开展的相关活动,特别是与加拿大和法国一起作为共同主席国,协调并推动了由40个联合国外空委成员国和15个国际组织参加的“利用天基系统进行减灾和灾害管理行动组(第七行动组)”的工作;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外空委“研究建立减灾和灾害管理协调机制可行性特设专家组”的工作,并为此提供了资金和专家等实质性的支持和贡献;中国还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及其系统内开展的有关利用空间技术减灾的相关活动。

为提高发展中国家空间技术应用的能力,中国除与13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6项国际空间合作协定,开展空间领域的合作外,还多次与联合国外空委、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秘书处等国际组织合作,在中国举办了几十期空间技术应用研讨会和培训班,培训了几百名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人员,并为这些活动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持。

作为世界气象卫星组织的成员,中国积极参与了该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并向全球免费提供气象卫星数据;中国还向亚太地区部分国家赠送了气象卫星数据广播接收系统,使其能够直接接收中国的“风云”气象卫星云图;中国的空间机构加入了由多个国家空间机构组成的《在重大自然或技术灾害中协调利用空间设施的合作宪章》减灾机制,并将为该机制的授权用户提供有关灾害管理方面的卫星数据支持;中国将免费为部分邻国提供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数据服务;中国还将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该星座将为亚太地区的灾害管理提供支持和帮助。

以上仅仅是中国为促进人类探索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所实施的部分实践。在21世纪的下半叶,中国将继续在空间领域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不断作出新的贡献(国防科工委新闻中心供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