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该不该在异地重建圆明园

2006-10-2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最近,在异地是否该重建圆明园、圆明园能否重建成功,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本期我们邀请正反两方的代表就这一话题发表意见。

正方代表――浙江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会长徐文荣认为,圆明园太伟大了,应该在异地重建。在横店

重建圆明园需要200亿元巨资,这笔资金如何筹集?如何具体实施这一宏大工程?徐文荣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想法。

反方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叶廷芳则坚决不同意耗用巨大的财力、物力和土地去重复前人的东西。他认为,异地重建圆明园,不是一种再创造,而是一个民族创造思维衰微的表现!

 

我为什么要复建圆明园

徐文荣

在横店异地建圆明园是我多年的夙愿。15年前,我们曾规划在横店的八面山建圆明园,当时的目的只是单纯地建造一个拍摄基地,打算建圆明园的部分建筑,但因资金问题被迫停下。由此,我对圆明园有了一定了解,我觉得,圆明园太伟大了。

今年9月初,法国历史学家贝尔纳・布立赛撰写的《1860:圆明园大劫难》一书中文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和浙江出版局一位处长同时萌发了让圆明园重现的想法。他们找到了我,这一建议和我个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对横店复建圆明园工程,中国圆明园学会、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等单位的许多专家学者都先后来横店调研、论证,并一致认为横店是天生的圆明园地貌。这也让我更加有信心了。

但是光有信心不行,这个工程,没有精确的设计和精湛的技艺能力不能建,没有土地批准手续不能建,没有筹措到资金也不能建。

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收集相关历史资料。通过15年来的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从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等权威档案部门收集来的各类历史资料。同时,设计组参照了侯仁之先生《北京历史地图集》中“清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的平面图(咸丰十年绘,公元1860年),金勋的《圆明园原貌图》(公元1924年绘),何重义、曾昭奋的《圆明、长春、绮春三园》总平面图(公元1979年),《圆明园欧式庭院》(1998年圆明园管理处提供)等图、书、文献资料。同时,设计组还多次赴北京圆明园遗址,丈量实际尺寸,绘制了圆明园全景图。而1:1的建筑图也已在设计中,预计今年11月底能够完成。

复建圆明园,我们全部都要真材实料,汉白玉就是汉白玉,大理石就是大理石。圆明园里有140多座桥,还有法国的洋楼等等,我们一样都不能少。

目前,横店要建圆明园的一个外壳其实并不难,东阳市有顶尖的木雕、园林、古建筑等方面的能工巧匠。横店影视城等仿古建筑工程也为复建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对园中建筑的内部装修还没有太多把握。专家告诉我们,圆明园内部装修很奇特,再加上园内许多珍贵的文物都已经流失,这将会是复建中的一个棘手问题。

不管有多少困难,我们还是要努力解决。我们已经开始与许多北京的专家取得联系,收集有关流失的圆明园文物的图像等资料,我们将通过一切办法进行仿制。

关于建园用地问题,由于横店属于半山区农村,建园选址计划分布在荒山荒坡和河滩地上,真正的土地用量并不多。

关于资金问题,专家们认为要复建圆明园的土地和房子需要40亿元,另外至少还得有20亿元作为园中的内部装修,还有140亿元则投入到文物的回收和复制。

但是我们不打算向国家申请补助,也不向银行贷款,或向下属单位抽调,更不向社会集资、借款。一方面,我们准备吸引外

资实行股份投资来解决问题,经专管部门批准,浙江横店中国圆明新园有限公司已成立。另一方面,我们也想借助社会募捐。经浙江省民政厅批复,浙江华夏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建圆明园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已于今年6月成立。8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发展基金会签订了协议,共同设立中国圆明园文物保护专项基金。该基金将通过向海内外募集资金的方式,专款专用于在横店异地复建圆明园工程和圆明园文物的征集工作。

按照计划,一期工程是平整土地,完成园林建筑的土木建筑,对园中建筑做内部装修,最后是收集、维修或仿制国宝级的艺术珍品。

目前,横店正在赶制按1:50比例的大沙盘模型微缩圆明园原貌,借助声光电仿真动感展示。据悉,大沙盘长53米,宽40米。同时,横店在9月已经开始着手筹拍一部包括圆明园140多个实景建筑的三维电影,估计12月底可以放映。这两项工作完成后,明年5月,将连同有关的图片、书籍资料在北京展出和放映,以此来广泛吸纳专家、学者的建议,以进一步完善设计。

只有得到专家学者们的广泛认同,以及前面讲的三个条件都具备了,我们才会按1:1的比例,正式启动圆明园的部分实景复建工程。我们打算建的圆明新园,不是一个简单的影视基地,而是一个逼真的圆明园,不管今后以何种方法运作,都绝不会影响到它的质量。

我觉得,各界在复建圆明园问题上的争论有利于筹建规划的修正和完善,也希望从中得到有益的帮助。

这次复建圆明园,我们希望以实景实物,去教育青少年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本报通讯员周冰记者叶辉整理)

 

美是不可重复的

叶廷芳

用巨大的财力、物力和土地去重复前人的东西,我不同意这种做法。

异地重建圆明园,除了出于对古建筑复原的好奇心,很难找到其他理由。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再创造,而是一个民族创造思维衰微的表现!

以工艺而论,圆明园动用了当时的举国之力和皇家权威,集中了中华民族好几代能工巧匠,他们呕心沥血、精心琢磨,历时150年才营造出这一建筑瑰宝。这么长的时间里所包含的建筑质量和艺术含量,我们在重建时考虑过没有?领悟了没有?别的方面也许现代技术能够克隆得出来,可是这段时间能够克隆吗?19世纪以前,中国只有木结构建筑,整个民族的建筑智慧都集中并消耗在这上面了,所以才能产生出众多杰出的能工巧匠。自近代以来,建筑学的理论大为丰富了,建筑材料也更多、更先进了,建筑风格也更多样了,人们的建筑智慧都往贝聿铭先生那个方向集中和倾注。当年建造圆明园的能工巧匠们的手艺,个别的也许还有,但成批的已经没有了,更不要说整个工艺体系!还有,当年使用的一些建筑材料,比如朱漆中的某种成分现在也失传了!因此,我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随着这种风尚的流逝,那个时代特定的美的能量也已经消耗殆尽。因此我还说:美是不可重复的!

再说,如果今天复建了圆明园,那么大明宫呢?未央宫呢?阿房宫呢?

我认为,建筑,无论是大型的公共性建筑,还是普通的住宅建筑,首先都是从功能需要出发的,而不是从审美出发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爱美的,他首建的凡尔赛宫也确实是华美的,但他要的首先是一座宫殿,而不是审美。当然,在功能满足的同时,凡尔赛宫在审美层面上也具有艺术价值极高的原创性。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一遍又一遍进出故宫、颐和园和凡尔赛宫,而不感到厌倦。我们在其中除了感受到她们身上厚重的历史以外,还能享受到那种原创的美。但复制的圆明园能收到这种效果吗?人们进去过一次以后还会再进去吗?我想不会的,因为这种仿制品的用途单一,就像一次性日用品一样。君不见,全国一度大量出现的这类“辉煌”的人造景观正一个个经历着迅速败落的命运吗?

继承传统不在于重复前人的形式和风格,而是他们的创造精神。一个民族最可贵的精神就是创新精神。既然我们对建筑有那么大的爱好,又有那么多的财力物力,何不用来多培养几个贝聿铭,让他们用现代建筑学的原理和建筑材料,按照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多建造一些能标志我们这个时代智慧高度的民族建筑呢?

如果我们把有限的资源大量用在复古上,我们国家还能快速、持续地发展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人类遗产”迄今有七百多件,其中有许多都是建筑废墟,至今也没见过哪个国家对这类遗产进行“复建”!(本报记者宫苏艺整理)

 

听听圆明园游人的意见

笔者于10月14日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正门随机采访了几位游人: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陈苏镇:在异地重建圆明园,如果国家有资金和能力的话,我认为可以考虑。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王瑶:我赞成重建,圆明园被称作“万园之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典范,如果原样重建一个,肯定能吸引大量游客,使游人感叹于中国古代精湛的建筑艺术,还能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上海某IT公司职员小朱:我不同意异地重建,国家在上个世纪60年代已经明确定义圆明园是遗址公园,这么定义肯定有它的道理。(吴国治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