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丽的东西捡起来

2006-10-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温儒敏 我有话说

10月4日晚接到电话,马上赶去林庚先生在燕南园寓所,先生已经静静地躺在他的卧室床上,身上覆盖了白布。我向先生深深地鞠躬志哀,心里万分怅惘。

本来这两年,林先生的身体一直无大碍,去世的两天前还和几位老师一起赏月呢。然而他似乎也有预感似的,晚饭前不住地感谢小保姆多年的照顾,晚饭时分就悄悄辞世

了,前后不到十几分钟。先生走时没有痛苦,也无半点拖累,说走就走了,九十七年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先生走得那样自然潇洒,我们在悲痛之余有了许多安慰。

林先生出生于1910年,就在这一年,北京大学中文系也诞生了。林庚先生正好和北大中文系是同庚。我们乐于这样来想象:林庚先生主要就是为了北大中文系而来到这个世界的。从上世纪50年代初院系调整至今,林先生一直在北大中文系任教,他的九十七年生活,有一大半都已经和北大融为一体了。林先生是北大中文系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系的象征。

林先生是非常善于讲课、深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他对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文学教育,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林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领域都有精深的研究,他的代表性著作《中国文学史》独树一帜,具有典范性影响;他提出的“盛唐气象”等经典性概括,已被学界广为接受。林先生不愧是20世纪文学史研究的重量级学者之一,他由诗人而学者,在文学史研究方面所达到的具有典范性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北大中文系为拥有这样出色的学者而自豪。中文系亦非常感谢林先生几十年辛劳和智慧所建树的卓越的业绩。

林庚先生同时又是一位风格鲜明的纯粹的诗人。从1933年出版诗集《夜》之后,他几十年陆续写有大量优美的诗篇,收在《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及其他》、《问路集》等书中。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林庚先生始终执著地追求完美的新诗形式。他的特殊贡献之一,就是尝试从现代生活语言全新节奏的把握中,从中国民族诗歌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规律中,去寻找新诗的新的格律。林先生在诗坛以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十分杰出的。

林庚先生集诗人、学者、教师于一身,在几个方面都做出了具有标志性的、无可替代的贡献。林先生为北大增添了耀目的光彩,北大为拥有林先生这样杰出的教授而骄傲。

半个多世纪前,林先生在一首名为《那时》的诗中写到他童年的快乐。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宇宙的函容,/童年的欣悦,/像松一般的常浴着明月,/像水一般的常落着灵雨,/像通彻的天宇,/把心亮在无尘的太空,/像一块水晶石放在蓝色的大海中。”

这是诗人的感觉,是高洁的心境。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几十年过去了,在我们的印象中,年届花甲、古稀、耄耋的林先生,一直依然还如他诗中所写的那样,有着赤子之心,有着浩然之气;还是那样健康、睿智和清新,对美好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还是那样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因为林先生始终有着一颗纯朴而热情的心。在林先生的作品中、在课堂上、在他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我们都能体会到:“美丽的东西到处可以捡起来”。

记得当时商议先生的后事时,先生的女儿建议说,告别仪式上不需要太沉重的气氛,可以播放先生喜欢的舒伯特交响曲,朗诵先生的诗歌。大家听了都非常赞成,因为林先生生前,人品和文品就是非常殷实和豁达的,浸润着青春的气象,我们都非常乐于在最后的离别中,记住先生那潇洒的背影。大家都会想起“仁者寿”这句老话,那是林先生的福气,也是我们大家的福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