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绿色学校”风采

2006-10-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我有话说

从教室的窗口往外看,水田、旱地和小山坡上的果园交错相连,一眼望不到边。

渝北区仙桃小学,就在这片田野间的一个小乡场上。巷口陡坡处的校门,使这所农村小学的空间略显局促,校舍有点旧,也缺了一些城市学校的现代设施。然而校园却不失精致,花卉、苗圃,还有一些“庄稼味”极浓的装饰画和小工艺品,恰到好处地描

出了学校的“地方特色”。

这所学校一般人不太看得上眼,但它可不是一般的农村学校。在当地,她是号召力极强的“绿色学校”;在全国,她是声名远播的“地球奖”获得者。从1998年以来,仙桃小学根据自己位居农村的实际,着手创办绿色学校,发展以“绿色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模式。学校师生最早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和制作环保海报和黑板报,利用废旧物品制作饰品,后来走出校门收集废旧电池、捡拾垃圾、清理村子里的禽兽粪便。

村子变干净了,家长高兴,孩子们也很有成就感。但怎样才能保持呢?仙桃小学别具匠心地设计了循环经济的利益激励机制:帮助农民建沼气池。学校在村里成立教育实验基地,安排专职人员推广沼气池的使用。

沼气池建起来后,原来烧煤和液化气的村民减少了开支,烧柴的村民不再为四处找柴而苦恼。垃圾入池,村子清洁了;沼液浇地,蔬菜瓜果甜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毛孩”们一个一个成了“大专家”,学习的劲头更大了。

据渝北区教委主任陈捷介绍,渝北区是一个由农业大县发展起来的都市新区,正在努力推进“高效农业区、新兴工业区、最佳人居环境区”的建设。为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区委、区政府开展了以教育体系、教育模式、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农科教结合模式为主要内容开展教育改革实验。教育改革坚持为农民、为农业、为农村服务的方向,以“绿色证书”教育为载体,探索把农村学校建成文化教育中心、农技培训推广中心、创业指导培训中心、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以及综合实践基地,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把国家课程中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加以拓展、延伸、深化和整合,设计成为《现代农业基础知识》、《现代种植业技能训练》、《现代养殖业技能训练》以及《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等地方课程,并根据渝北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奶牛饲养业、花卉业等特色产业,指导学校开设农科教结合的校本课程,探索农业、科技和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实验教学与农科结合实践教学有机互动,校园、庭园、田园“三园”递进实践,融知识学习与应用为一体,间接经验学习与直接经验学习并举,引导学生成长为农业新技术的传播者、技能操作的示范者和经营现代农业的开拓者。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眼界有多宽阔,课堂就有多宽阔。陈捷说,像仙桃小学一样位于偏远乡村的学校,渝北区为数还不少。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下,各个学校发掘当地的特有资源,积极发挥农村学校的引导、教育、培训作用,扬长避短,办成了一所所特色鲜明的“名校”。

回兴中心小学校是渝北区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城郊小学校。回兴处于开发区,一些家庭“农转非”后,家长成了“无业游民”,沉溺于麻将馆、歌舞厅。中心小学及时与街道妇联、团委以及街道居委会取得联系,加强楼道文化、院坝文化建设,在社区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定期进行义务服务,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为使社区内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学校还配合居委会组织学生家长成立了社区腰鼓队、秧歌队、健身队,利用每天早晚的时间进行健身训练,陶冶情操,举办“普法知识”、“安全防范”、“家教知识”等讲座,让他们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出表率。如今,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成为回兴中心小学的亮点。

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学校周围已经由农田变成了崭新的城区。变化成就历史,记录变化才能记住历史。在这些学校,乡情读本成了最有效的德育教育手段之一。渝北中学将《江北历史》、《江北地理》、《重庆历史》、《重庆地理》、《渝州百杰故事选》、《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融入课堂,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观渝北恐龙馆、巴渝民俗文化村、重庆江北机场以及科技园区、农业园区,让学生广泛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巨大变迁。农村的发展见证了祖国的进步,区域的城乡和谐见证了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知我家乡与知我祖国、爱我家乡与爱我祖国、建我家乡与建我祖国,就这样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