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和谐”中迈向新征程

2006-10-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通讯员 雷清平 我有话说
    2005年10月26日,厦门赢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然而,在荣誉面前,厦门人没满足,他们提出“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厦门因其“美丽”名闻遐迩,因其“温馨”令人流连忘返。然而,当时间进入2006年,你会发现再单纯用“美丽”、“温

馨”来描述厦门未免过于肤浅。厦门人对美的追求不再只停留在凤凰花开、白鹭翱翔、文明礼让上,他们正用勤劳和智慧统筹协调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厦门以更为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在实现群众和谐理想中实施长效管理

2005年10月26日,是厦门人永远记取的日子。这一天,厦门赢得了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然而,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因此,许多人担心,文明城市创建也许只是一阵风,突击整治后又会恢复原状。

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这种担心显得多余。在荣誉面前,厦门人依然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提出“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一直创下去”的要求。他们专门制定出《厦门市“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继续以群众认可、群众满意、群众参与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始了他们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征程。

点评制度是厦门市“抓反弹,治难题”深受群众认可的一项创新制度。为此,在新一轮创建过程中,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不停、点评不止,变点评制度为一种长效机制的要求。通过月月点评、周周检查,如今厦门市已锻造出完善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环环相扣”的责任链、“相互衔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约束链,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的良性循环。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政府的积极作为仅是一个方面,当地的老百姓与政府的良好互动,才是厦门精神文明创建的力量源泉。在厦门,你经常会听到普通市民骄傲地说:“厦门马拉松是我建议办的”、“那海滩救护牌是我建议竖的”、“鼓浪屿之波彩铃是我建议设定的”……从他们眉飞色舞的神情中,你会感受到一种主人翁的自豪与自信。

在湖里影剧院广场“创建大家谈”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几十张椅子座无虚席,市民们正在激烈地讨论新一轮创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此次讨论反映出的问题,政府都一一作出了回应。在厦门,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通过市长热线,还是通过厦门文明网站或其他途径,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后,厦门的各级部门都会积极行动起来,帮助你实现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

良好的政府和群众和谐互动的局面,不仅使厦门市有效消除精神文明建设各个薄弱环节,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厦门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据统计,2006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32.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3%。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分别完成序时进度的92.9%、83.6%、58.4%、60.0%、50.4%和52.6%。

在统筹城市与农村发展中深化人文内涵

说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很多人会认为就是组织群众唱唱歌、跳跳舞、扫扫地。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活动,往往会有这样的结果:今天组织活动热热闹闹,明天依旧冷冷清清;这一段村容村貌整洁卫生,过一段又杂乱无章……

厦门市在长期实践中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走自下而上的创建之路,从农民最关注、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他们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正是在这种共识下,一个个充满人文关爱的举措在厦门诞生了: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全国第一部农民低保的地方性法规《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民医疗保障;制定出台《厦门市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开福建省之先河……

“金包银”是厦门市新近开创的又一个充满人文内涵的涉农政策。

“金包银”,是指政府在征用农村土地、规划设计工业集中区时,预留合适的空间,在村庄的外围建设“底层店面上部公寓”的商业用房,基本实现每户被征地农民有一套居住用房、一套公寓(用作出租)和一个店面(或一定量的股份)。这里的“金”指进驻工业集中区的各企业工厂,“银”就是就地改造的村庄。厦门市政府将失地农民的生计“包”入其中,使农民分享城市化带来的利益。

随着“金包银”等政策的推出,厦门很好地解决了征地难问题。在厦门翔安区征地现场,正在燃放鞭炮的村民这样对记者说:“‘金包银’不仅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更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好前景。我们开心,支持,当然要放鞭炮庆祝了。”

让我们更为欣喜的是,厦门“金包银”推进到哪里,哪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便蓬勃发展。日前,厦门翔安区成功举办了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狮子舞、拍胸舞、贡球舞、车鼓弄等连台好戏,替代了以往震耳欲聋请客宴请的鞭炮声,“精神大餐”替代了“物质大餐”。

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中推进生态文明

前不久,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合作论坛上,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市对外友协会长吴凤章这样说道,如果说中国经济特区在发展模式创新上各有特色的话,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就是厦门模式的最大特色。

摆在厦门人面前的是厦门市获得的一系列荣誉:“中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

透过这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我们深深感受到厦门在探索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上的执着和努力。

两只可怜的小鼹鼠紧紧地挨在一起,坐在一个光秃秃的树墩上,周围一大片也都是光秃秃的树墩――这是厦门吕岭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王宁远画的一幅画。在厦门,我们看到,从政府到市民,从老人到孩子,都有着强烈的环保意识,他们从爱护一棵花草树木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推动着城市朝生态文明方向发展。

1吨水做11吨水用,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厦门是一个淡水资源十分匮乏的海滨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4成。2005年,厦门平均每天的工业用水量达到185.6万吨,但每天最大调水能力只有160多万吨。而厦门为什么没有缺水呢?厦门市环保局局长谢海生说,诀窍就在于水的重复利用。2005年厦门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90.85%,一吨水当作11吨水用。

在走访中,我们还发现,厦门岛不大,但挂“绿色”头衔的单位和部门却不少。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厦门市已建立了5个环境教育基地和1个国家级、7所省级和49所市级“色学校”。目前,厦门市共有民间环保组织13个,他们倡导发起的以“绿色生活行动”、“让环保进入我们的生活”等为主题的“鹭岛关爱日”已成为厦门市民热衷参与、关爱环境的一个重要节日。

据了解,厦门市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往往也是不惜血本,重拳出击。近年,厦门市就投入资金近5亿元,开展??湖综合整治;投资3.3亿元,开展环岛路海域和西海域整治,今年又启动了工程浩大的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其中??湖整治工程,还被评为“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项目”,厦门海域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和国际海事组织确定为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与管理示范区。在这里,我们深切感受到厦门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决心。

在我们离开厦门时,一场由《厦门晚报》倡导的“厦门无塑料袋日”在广大商家和市民的支持下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