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南开大学人才培育的“主题词”

2006-10-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强 通讯员 张国 张剑 我有话说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是南开的校训。

日新月异,主旨就是与时俱进,就是创新不辍。南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饶子和说:“牢记校训的南开人时刻都把创新作为办学的灵魂、育才的圭臬。”

制度为创新拓路

近日,在南开大学刚刚结束的“本科生科研创新奖励学分”评选中,60余名学生通过审核,在周围同学羡慕的眼光中,成为“创新学分”的首批受益者。按照规定,他们将免修1至2门专业选修课程,仍可获得本科学位。去年,该校首度推出“创新学分”制度,允许每位本科生根据自己在学期间获得的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奖项申请相应的学分,并计入学生毕业应修总学分数。这60位“不安分”的“创新学分获得者”都是从“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全国比赛中涌现出的优胜者。教务处处长沈亚平说:“‘创新学分’能鼓励越来越多的南开学生勇于创新,乐于创造,在国内外大赛中摘金夺银。”

只要填写一份《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及竞赛奖励学分申请表》,即可获得“创新学分”的申请资格。学校将获奖等级分为校级创新立项优秀成果、市级以上单科竞赛、国家级科技竞赛和国家重大科技成果4档,依次可获1至4个专业选修课学分。

“这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搞课外科研活动,不必再选修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课程来‘凑’学分了。”数学学院本科生陈伟键为这项新制度击掌叫好,他刚在一项全球程序设计大赛中拿了冠军。他认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并不一定和学习成绩成正比。有时学业成绩与课外创新还难以兼顾:“我的成绩并不是特别拔尖,因为我喜欢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事实上,南开大学还有更多的新举,试图拓展学生创新的空间,打破“偏才生”的两难局面。今年南开本科生奖学金的评选办法就发生了变化: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被正式列入评审条件,不再仅以学习成绩论英雄,而是让学习优秀者、刻苦努力者、偏才拔尖者和经济困难者都能在南开受到奖励或资助。创新型本科生有了一项“科技创新奖”,特别突出者还能当上“学业优秀生”,这是与传统的“优秀毕业生”并称的荣誉。

南开为创新拓路,不仅体现在对成果的奖励,更体现在对过程的资助上。社会学专业的日本留学生井上直树与汉语言文化学院的比利时留学生孔凡朗、范赛琳,这几天正在为一份有趣的调研报告而忙碌――《京津两地留学生生活的比较》。令他们惊喜的是,南开大学恰好设立了专门的本科生创新科研基金,被称为“百项工程”。跨专业组成的学生科研团队尤其受到青睐。就像教师申报科研课题那样,他们认真填写了项目申报书,经过正式答辩和专家论证,最终获得了2000元的经费资助。

南开为“百项工程”划拨的年度经费是100万元,今年资助了将近1000名本科生共249个科研项目的课外创新研究。而从“百项工程”2003年设立至今,已总共资助644项课题,超过2500名本科生受益。

百万经费,播撒的是创新的种子。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打着比方:“我们最看重的不是这些种子开出什么样的花朵,而是它们怎样萌芽。也许有人失败,有人成功,但我们相信大家都能从中得到收获。”“关于校园内毛虫控制方案的研究”,“国有资产民事公诉”,“基于Java技术的远程电学虚拟实验软件的开发”,“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研究初探”,“从‘我爱南开BBS’每日十大热门话题分析南开学生思想动态”,“中国近代教会学校在培养英语人才中的作用及其启示”……通过这些课题的名称,南开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学校鼓励百花齐放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在最近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南开大学就有两名本科生获得特等奖,在最近两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南开本科生团队两度捧回金奖……

教师为创新导航

为了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对接,南开大学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全校1600余名专任教师中超过三分之二担任了本科生创新指导教师,其中不乏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和国家级教学名师。

常务副校长陈洪解释:“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巩固专业知识,锤炼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近几年,南开大学通过评选“学生创新研究优秀教师奖”等方式,向优秀的本科生指导教师颁发精神和物质奖励,去年还专门制定措施:教师指导本科生科技创新可折算为一定的工作量。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创新人才的好苗子,便倾注精力因材施教,而在指导学生创新的过程中,教师的育人水平也得到提高。用化学学院程鹏教授的话来讲:这种互动,是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年仅43岁的程鹏,是本年度最年轻的两位国家级教学名师之一。在他和同事的推动下,化学学院是全校最早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的学院之一。从1998年起,该院的本科生便可自选题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入教授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所需经费由学校和学院提供。

在一门本科基础课上,程鹏发现99级学生张磊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便热心指导他参与科研课题。后来,这名学生在短短几年内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一时传为佳话。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2004年,该校化学学院本科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74篇,其中被《SCI》收录141篇,有一名本科生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顶尖的《美国化学会会志》上发表了自己的论文――在该期刊上公布成果是那些著名教授们都十分看重的。(本报天津10月26日电)

 

编后:“欲罢不能”的幸运

余海波

南开大学的这60余名学子无疑是幸运的。

因为曾经年轻,所以我们知道:沿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前进,也许能探索到未为人知的东西。创新,其实只是内心深处的这一种冲动,因为兴趣而穷究一切。但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之下,不是每一所大学、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能为心灵冲动而努力去实现梦想的机会。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的程鹏老师说,与学生的创新互动“欲罢不能”。这是南开学子的幸运,是南开教师的幸运,是南开大学的幸运,我们也诚愿这是普天下莘莘学子的幸运。天马行空的思想驰骋,是一切创新成为可能的源泉。

种子开出什么样的花朵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怎么萌芽。借用南开大学校领导的这一句话,让我们再一次为“欲罢不能”的幸运欢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