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艺精品耀楚天

2006-10-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夏静 雷柯 我有话说

明年秋,湖北将迎来一个历史时刻:承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这一历史机遇催开了荆楚艺术之花。

今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上指出:“‘八艺节’是对全省文化发展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对文化体制改革成效的大检阅,当前要重要抓好两件事,一是场馆建设,

一是精品生产,使‘八艺节’结束后留下一批群众受惠的艺术场馆,涌现一批群众喜爱的精神产品,集聚一批高素质的艺术人才,形成一套繁荣文化的新机制、新办法、新思路。”

2003年,湖北省提出建设中西部文化强省的目标。湖北省成立了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昌尔为组长的湖北省“八艺节”剧目建设领导小组,直接领导舞台艺术创作,为“八艺节”精品创作做好保障。

两年多来,荆楚大地艺术院团改革紧锣密鼓,文艺精品层出不穷。这是一个决心体现:湖北文化应该走在中西部前列;这是一个重要标志:湖北已经开始迈向文化强省。

精品剧目纷纷获奖

改革促进了艺术事业的繁荣。近年来,湖北省25台剧目获文化部“文华奖”、13台剧目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膏药章》入选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21人次获中国剧协“梅花奖”。湖北省京剧院跻身国家十大京剧院团。湖北省艺术作品和艺术工作者在国家级文艺比赛中的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院团年均演出场次已达16000场。文化部在湖北省召开了全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座谈会,推广了省直院团的改革经验。

最近,为期20天的“八艺节”湖北重点剧目选拔赛圆满结束。这些连台好戏正是湖北省献给“八艺节”的最好礼物。

《家住长江边》、《临时病房》等10个剧目入选“八艺节”湖北重点剧目。《贵妇还乡》等6个剧目入选“八艺节”参演剧目。参加评比的20台剧目,多由国家级剧作家、编导、创编执导,艺术形式涉及舞剧、音乐剧、京剧、话剧等12个剧种,题材跨越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展现了湖北省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选拔赛参赛作品整体水平之高为湖北历年之最。

2002年,湖北省取得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承办权。文艺剧目建设开始突飞猛进,一批精品剧目纷纷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2002年至今,12部新创剧目入选文化部各艺术门类选拔赛。话剧《母亲》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2004年,楚剧《娘娘千岁》、京剧《三寸金莲》获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并参加七艺节演出。话剧《临时病房》获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等7项奖励。2005年,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获得第五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

成绩的背后是付出。湖北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对记者说:湖北省省委、省政府领导要求并承诺:将“八艺节”办成艺术节中的精品,办成群众满意的艺术节。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备战“八艺节”,湖北省采取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科学的精品艺术生产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八艺节”成功举行。

创造良好艺术生产环境

毫无疑问,良好的艺术生产环境会对艺术生产起到极大的推

动作用。湖北省从管理、资金和人才上对“八艺节”剧目生产给予大力支持,为“八艺节”艺术生产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政府主导,加大投入,为院团改革提供良好条件。湖北省直4个主要院团财政拨款由2000年的1327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3568万元,增加了1.69倍。从2003年起,将艺术院团财政拨款由差额预算管理调整为全额预算管理。“十五”期间,省财政投入省直院团艺术创作和演出补贴经费达2630万元,为“九五”期间的2.9倍。

与此同时,还提供稳定直接的经费来源。艺术生产经费一直是困扰剧团艺术生产的难题,作为“八艺节”东道主,在艺术节上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湖北特色的艺术精品是近年来湖北省艺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湖北省为精品剧目建设设立专项资金2600万元,用于“八艺节”重点剧目创作、比赛、展演等活动。此外,湖北省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培养、引进及奖励省优秀文化艺术人才。

精品生产制度日益完善

完善的制度是促进精品艺术生产的有力保证。

如何在日常艺术生产中发现好的作品?湖北省文化厅艺术与教育处处长肖伟池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我们的主要做法是:“立一批、抓一批、备一批”。湖北省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全省范围内的舞台艺术奖评奖活动,分别对戏剧、剧本和音乐舞蹈进行评奖,从中遴选出有发展前景的作品,对其发展前景进行“立”、“抓”、“备”。三年一个轮回,每个剧本都要论证,每部作品都有规划。

特事特办。2001年起,湖北省文化厅开始对重点剧目实行签约制。对重点签约剧本,文化厅对其实施动态管理,遇到难题就组织专家进行重点攻关。剧本形成后,再优先推荐给省内优秀的艺术表演团体。同年,湖北省每两年评审一次重点编导并和他们签约,并给每位重点编导1万元奖励,鼓励他们深入生活、体验生活。2003年起,湖北省文化厅对获得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艺术节、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剧目给予适当奖励。2004年起,湖北省政府对在国家级舞台艺术活动中获得大奖的作品和人才予以重奖。全省上下形成了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艺术生产氛围。

如何让其借助社会力量来进行生产?近年来,湖北省部分艺术院团开始采用剧目股份管理制,引进社会力量进行精品生产,取得初步成效。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即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厅、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湖北天下文宝公司等单位采取股份制联合推出。武汉人民艺术剧院以股份制方式创作生产的方言话剧《搭白算数》、《你?我》连演不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过程管理决定成败

梅花香自苦寒来。好的艺术作品,从剧本到排练,到最后成型,需千锤百炼。湖北省在舞台艺术创作中,严格艺术生产的过程管理,对艺术生产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一部作品,却在全国舞台上获得三个时期的大奖,这就是京剧《膏药章》。但是,艺术家们仍然锲而不舍、不断打磨,对《膏》剧进行全方位加工,使之获得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保留剧目创新奖”金奖等十项大奖。2004年,《膏》剧入选2003-2004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初选剧目,最终入选2003-2004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十大剧目。

为推出具有浓郁湖北特色的文艺精品,湖北省在题材规划上做到三点:突出表现现代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主旋律作品创作;突出具有楚文化特色、湖北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创作;突出表现湖北名人、人文景观的作品创作。近几年,湖北省陆续推出的乐舞《钟鸣楚天》、黄梅戏《和氏璧》、京剧《樊姬夫人》、《襄阳米颠》等一批新创剧目都在表现湖北历史文化名人方面下足了功夫。

必须打破条块分割、地域限制,优化各种艺术资源。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沈虹光是一位全国闻名的编剧,她对记者说,湖北省虽然名家不少,但还大胆引进省外专家。如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邀请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一级编导赵明担任总导演。中国著名作曲家、文华大奖和华表奖获得者刘锡津担任音乐剧《大三峡》音乐指导。京剧《曾侯乙》特邀上海文广局艺术总监、著名导演陈薪伊为总导演。同时还邀请全国一流的作曲、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参与“八艺节”剧目创作,共同打造精品力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