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

2006-10-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智勇 我有话说
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社会和谐,主要体现于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而人与人和谐是首要的和谐。只有人与人和谐,全体社会成员才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有所为,充分激发创造力,形成凝聚力,提升生产力,共同推动社会进步。正如荀子所说:“和则一,一则多力,多
力则强,强则胜物”。历史也一再表明:社会的和谐程度影响着社会的进步速度。社会相对和谐的时期,往往是社会进步较快的时期。相反,如果社会不和谐,社会进步就会停滞或减缓。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时期,社会较为和谐促进了社会进步;而当社会动荡不安、矛盾尖锐激化时,必然导致社会进步受阻。因此,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深刻认识社会进步客观规律基础上的理性选择。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谋求党内和谐至关重要。党内和谐在社会和谐中处于核心位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具有严密的组织架构、完整的思想体系、坚实的群众基础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在推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所无法比拟的。党可以借助执政资源,以制定方针政策推动社会向和谐方向发展,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全体人民树立和谐理念。只有党自身和谐团结,党的执政能力才会强,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水平才会高。同时,党内和谐对社会和谐起着引导、带动作用,党内和谐之风能带动政通之风,促进人和之风。分析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可以发现:建设和谐政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没有党内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同心同德,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稳定祥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党内和谐,关键是领导班子和谐;领导班子和谐,又关键是被形象称之为“班长”的主要负责同志与班子成员之间的和谐。只有领导班子和谐,才能为全体党员提供榜样,并营造一种以和共事、以和谋事、以和兴事、以和成事的政治生态环境。“班长”与班子成员之间和谐,就可以消除阻力、形成合力、增强活力、提高战斗力,建设一个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和谐的领导班子,从而促进党内和谐。

实现党内和谐,必须致力培育以崇尚和谐为主要特征的党内文化。意识形态的文化,是群体行为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群体行为。这种反作用是推动社会进步还是阻碍社会发展,取决于文化的特质。从党内来讲,和谐文化指导下的党员行为,以团结、协作、统一为基本特征。因此,实现党内和谐,需要着力培育一种以和为上、以和为荣、以和为贵的党内和谐文化,为全体党员树立一面精神旗帜。只有以党内和谐文化为旗帜、为主导、为支撑,党内和谐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才会稳固恒久;只有用党内和谐文化教育党员、陶冶党员、武装党员,和谐才会成为党内的自觉取向。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培育的党内和谐文化,应当体现崇和尚中、同舟共济的价值理念,体现缓和矛盾、化解矛盾的思维方式,体现严己宽人、修身养性的行为操守,体现事业至上、和衷共济的务实氛围,体现遵章守制、顺畅有序的党内风尚。

党内和谐文化,取决于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境界。党员是培育党内和谐文化的主体,党员领导干部是培育党内和谐文化的骨干。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境界的高低,决定着能否培育党内和谐文化。精神境界始于内心状态,“内和”才“外顺”,心性和谐才不会心态失衡、追求失重、行为失范。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提升精神境界,就要有与和谐相吻合的先进理念、宽广胸怀和崇高境界,坚定共同的理想,握持共同的信念,抱守共同的事业,不分心,不分神,不折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抱真守正,秉气持节,节制物性奢求,扩大心性空间,坚持和谐融洽的价值追求,保持健康平和的人生心态;以坦荡的心境、豁达的胸怀,宽人容事,求同存异,以沟通祛除误会、以诚信祛除猜疑、以宽容祛除计较,使人人内心温馨、大度、和谐;严格遵循民主集中制,既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又维护集体的统一领导,共同营造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局面。

作者系江西省副省长、中共九江市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