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张小桌和一首名词

2006-11-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上洋 我有话说

在毛主席诗词中,我最喜欢《沁园春・雪》,每当读这首词时,都会为它的气势所震撼,为它的意境所陶醉,为它的深刻所启迪,为它的优美所感染。这是中国文学史上

的一篇杰作,更是中国诗词史上的一座高峰。

去年10月我赴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参观。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看到一张很小的木炕桌,它只有51厘米长,37.5厘米宽,31.5厘米高,黑漆斑驳,陈旧不堪,很有些年代了。讲解员告诉我们,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就是在这张小桌上写下的。

一张小得不能再小的旧炕桌,竟诞生了一首气势恢弘的伟大诗篇。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为了到山西的抗日前线去开辟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毛主席于1936年初带领中央红军从瓦窑堡出发,2月初便来到了陕西清涧县的袁家沟村。这里地处黄河之滨,与山西省隔河相望。由于天气寒冷,黄河上漂浮着大量冰块,渡船无法行驶,部队过不了黄河,红军前进的道路被阻断了。

毛主席来到黄河边,站在岸上向大河上下眺望。只见汹涌的河水夹裹着大量冰块缓缓向前流去,冰块相互磨擦碰撞发出轰隆轰隆的响声,震得大地微微颤动。呼呼的西北风刮在人们的手上和脸上,犹如刀割一般疼痛难忍。面对此情此景,毛主席感叹说:“天气再冷些,黄河水结成冰就好了。”

也许是毛主席抗日救国的赤子之心感动了天地,第二天早晨,奇迹出现了,天上纷纷扬扬飘着鹅毛般的雪花,整个大地银装素裹,一片雪白,坚硬的冰层为红军架起了一座通向彼岸的天然桥梁。天公相助,天随人愿。毛主席凝望着如此壮丽的景象,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激情飞扬,诗兴澎湃,于是就伏在房东白育才家的矮小炕桌上奋笔疾书。没有多久时间,一首千古绝唱便跃然纸上。

其实,毛主席在小炕桌上写下的何止是一首诗词,中国革命这部气势磅薄,雄伟壮丽的伟大史诗,不就是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在小桌子上挥就的么?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21年7月,先是在上海法租界一栋普通房子里的一张小桌子上,后来是在浙江嘉兴南湖一条小船上的一张小桌子上,毛泽东等来自全国各地的13名代表秘密召开了党的“一大”,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7年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从惨痛的血的教训中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性,于是周恩来在南昌一家旅馆的一张小桌子旁,发动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我党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几乎与此同时,毛主席在湘赣边界一个农家祠堂里的一张小桌子旁,秘密策划并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在中央苏区,毛主席经常在瑞金等地的一张张小桌子旁,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制定作战计划,以出色的领导和指挥艺术,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围剿”。

红军长征开始后,在遵义一幢房子里的一张小桌子边,我党重新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在此后的长征途中,毛主席在一张张小桌子上摊开军用地图,指挥红军四渡赤水,直下金沙江,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战腊子口天险,神话般地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在陕北延安,毛主席在杨家岭和枣园窑洞里的小桌子前,一边指挥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边进行深邃的思考,不仅领导全国人民打败了日本法西斯,而且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延安窑洞小桌子上那彻夜通明的灯光,至今还照亮在我们的心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岁月里,小桌子成了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大舞台。三

《沁园春・雪》是1946年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期间,首次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的。当时就像放了一颗原子弹,震惊了整个山城重庆,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极大恐慌。蒋介石恼羞成怒,下令国民党的文人墨客作词应对,企图把毛主席这首词压下去。然而尽管这些人搜索枯肠,写出来的诗词在《沁园春・雪》面前,统统都显得黯然失色。蒋介石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他不知道名篇杰作绝不是在优越的书斋里憋出来的,而是产生在艰难困苦的逆境里。真正的不朽之作,是逆境挤压下的一种感情和思想火花的迸发。而且这种挤压越大,其感情和思想火花的迸发也就显得越发激烈、悲壮和感人。

毛主席作为一位伟大诗人,当然非常清楚这种逆境和诗歌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楚“愤怒出诗人”的道理。但同时毛主席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这就使得他的诗词比起其他人的作品,多了一种更宏阔的层面,多了一种更崇高的境界,多了一种更磅礴的气势,多了一种更远大的目光,多了一种更浪漫的情怀,多了一种更深刻的内涵。所以,在文学界有一个比较共同的看法,即越是处于困难境地的时候,毛主席的诗词越是写得多,写得越加豪迈,越加高昂,越加形象,越加生动。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和长征三个时期,都是中国革命斗争极为艰苦的时期,天上有敌人的飞机轰炸,地上有敌人的疯狂进攻,而且红军的吃穿供给都非常困难。然而,就是在这样危险恶劣的环境下,毛主席在率领红军行军作战的同时,蕴藏在他胸中的诗情也像火山一样喷发着,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章。这些诗词,虽然有些是在战地的小桌上一挥而就的,有些是在马背上哼成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满着不屈不挠、把一切艰难险阻踩在脚下的大无畏英雄气慨,以及乐观向上、不达胜利不罢休的坚定信念。

大概是那张诞生《沁园春・雪》的小炕桌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的缘故,从延安回来以后,我脑子里时常会浮现毛主席于戎马倥偬中,坐在小桌子前奋笔挥洒诗情的图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