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宽办?严办?质量说了算

2006-11-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唐湘岳 我有话说
2003年11月4日,本报曾经以《严出来的质量》为题,报道了湖南理工学院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作法。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究竟是严办好还是宽办好,是一件有争议的事情。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2005年全国
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如何确保办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所有高校正在思索的问题。

近日,记者再次深入湖南理工学院采访,发现这所学校又有新的飞跃,对于自己独特的办学思路,师生更加认同,校领导更加自信了。党委书记、院长彭时代对记者说:“说心里话,是宽办还是严办,只能是质量说了算。”

经过多年寒窗苦读的学子,跨进大学校门后,认为应该好好放松一下,这给大学管理出了一道难题――

大学要不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这里的夜晚静悄悄。晚秋的夜晚,记者以一种静穆的心情行走在洞庭湖畔湖南理工学院美丽的校园。

在六教学楼,记者随意走进了一间教室,同正在自习的物电系学生郑李辉聊了起来:“你们学校规定了必须要上自习吗?”郑李辉说:“学校只是大力提倡,并为我们安排了英语视听节目和自习辅导老师,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我们都愿意呆在教室里学习。”

“我们之所以对学生课余时间的管理下这么大的力气,是4年前的一封学生来信,让我们对‘严’字有了新的认识。”彭时代说。

当时,一个学生给院长信箱写信,反映自己的同学在寝室沉迷于电脑的状况,“整夜的游戏声吵得人难以入睡,有人甚至一连好几天在网上打打杀杀,吃饭都是让别人带的盒饭。”这封信在中层干部会议上宣读的时候,结尾一句话震惊了大家,“请学校管管这种事情,还我宁静寝室!”

随后的一场问卷调查,坚定了学校要实施电脑出寝室的想法:全校学生有电脑1400台,高达70%的学生将大半时间用在了玩游戏、聊天上。

“电脑出寝室”的消息一宣布,平静的校园顿时开了锅。拍手称快者有之,痛心疾首者有之。那些有电脑的学生联名写信表示反对,刚刚贴在公告栏上的决定,转眼之间就没有了踪影。部分教职工也找到学校领导,对这种做法表示质疑。

“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成才,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学生理解。”没有先例,更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这样做会不会违背教育规律?能不能为大多数的学生接受?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学校开始了“破冰之旅”。

首先就是开辟专门的教室,对学生搬出的电脑进行集中管理,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随时上机;同时,自投资金近400万元,兴建了6个大型电子阅览室,共为学生配备专用电脑4100台;再就是加强学校计算机机房管理,延长开放时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计算机机房开放时间每天延长到14个小时,除春节外全年开放,学生上网学习,全部免费。学校的做法赢得了学生喝彩。

“严”的第一步迈得从容,其他政策实行起来也就如鱼得水了。

在学校采访的几个早上,记者起了个大早,6:30刚到,校园里已是热闹一片。要做早操的学生,列队完毕,等待着广播操的旋律响起;南湖边十里黄金读书走廊,晨读的学生随处可见。

关于实施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学校的理解是这样的: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中学紧、大学松,学生容易在大学宽松的环境中迷失自己,无所适从者有之,沉迷网络者有之,学校就是要创造环境,让他们尽早适应大学生活。

为了营造这个环境,学校提倡低年级学生参加早晚自习和早操。每天的早晚自习,每个教学系都要安排教师进入课堂进行辅导。拥有2600个座位的图书馆自习室从早上6:30开放,到晚上11:00闭馆,除了春节闭馆3天外,全年开放。在无声的力量引导下,学生早晚自习蔚然成风。如果说最开始推行这项制度靠的是学校的督促,现在,却是一种习以为常的自发行为。如今,该校低年级学生早晚自习出勤率达98%以上,有的班级甚至达到100%。即使是在寒暑假,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自觉留校学习,这成为湖南理工学院独有的景观。

计算机系一位网名叫“风云”的学生,刚进大学的时候就在QQ上跟一位外校的同学诉苦:“以前老师跟我们说,现在辛苦点,到大学就轻松自由了,可我现在感觉比高中还累!”当得知这位同学可以“睡懒觉”、“舒服地享受生活”时,他叹道:“我进错了校门。”然而,当看到身边的同学早晚都往教室去,自己“碍于面子”也跟着去了,看到老师在教室辅导学生,周围的同学也都在专心致志地学习,这一切都感染着他,“风云”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大学期间,他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参加了学生团体组织的多个活动,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毕业时,在和名牌大学毕业生一起竞聘北京某单位一个岗位时,以综合素质第一的优异成绩被录用。谈起在校时的感受,“风云”不无感慨:“是环境影响了我,学校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是我走向成功的关键。”

“严”的特色,开始凸现在学生管理中的每一个角落。学校此刻思考的是,“严”是不是可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所有问题?

“严”不是管理的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

严而有度,严中有情,严的核心是爱

体育系2001级学生晓卫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学生。他来自平江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却沉迷于网络游戏,追求高额消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老师多次找他谈话,辅导员甚至住进了寝室做工作,但依然没有好转。学校根据《学生管理规定》,作出校外察看一年的决定。

停学一年期间,老师和同学没有忘记跟踪帮助这位暂时离开校园的同学,经常打电话给他,还到家里去走访,鼓励他改正错误和缺点。一年后,晓卫回到学校完全变了一个人,不但自己刻苦学习,模范遵守校纪校规,还用亲身经历来教育同学。后来晓卫在学校参军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军人。每当回到母校,见到一个老师,就要行一个庄重的军礼。

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彭时代到寝室慰问贫困生。

在湖南理工学院,老师们对爱的通俗理解就是确保学生吃好、住好、学习好、成长好。

2002年的一天,院长彭时代到学生食堂“私访”,发现一个女生在悄悄地捞免费汤里的菜叶子,就着二两米饭吃中饭,当时这位当了11年校长的湖湘汉子热泪盈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彭时代想办法找到这个女生,在了解情况后,给她办了特困补助。从那以后,学校对学生的资助经费不断上升。计财处长张力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5年,学校学费收入是6000万元,光是用在学生资助方面就花了1050万元。

有学生给学校写信诉说在自习室里学习时冬冷夏热,学校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之下,投资数百万元,在图书馆和三分之二的教室都安装了空调。

学校对学生的爱,延伸到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爱学生成为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

数学系王华由于家庭贫苦,导致性格孤僻,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遇到困难,他只会憋在心里,从来不向外人倾诉,但王华敏捷的思维和数学天赋却引起了该系副主任萧振纲教授的注意。向来以严厉著称的萧振纲,主动接触王华后,让他住在自己家里,为他学习中的难题解疑释惑,并鼓励他报考研究生。王华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

全国优秀教师王安斌教授,每年寒暑假期间为学生开办辅导班,不收学生任何费用,还把家庭贫困的学生接到自己家里“改善伙食”,出钱为他们购买学习辅导资料;韩国外教李光世来学校已经6年了,以前总是零星地拿些钱资助学生,2005年他联合自己的夫人,每年从工资里掏出6000元,在学校设立“希望之光”奖学金,并承诺一直坚持到自己在学校退休的那一天。

学生要毕业了,“婆家”找好了没有,尤其是那些贫困、残疾学生外出找工作显得更加困难,学校时时牵挂在心。为帮助他们找到工作,学校主动“联姻”企业、校友,甚至还把每个老师的关系都用上来,列出专项经费,由老师带着一批优秀贫困大学生跑到沿海去“相亲”,这些学生的差旅费、食宿费、门票费以及推荐书的制作费用全部由学校支出,每人还发100元补助。今年4月份,几个带队老师用4天时间跑了5个城市,脚打泡了,嗓子哑了,可换来的成绩让他们脸上的汗水也笑开了花:52名学生成功签订了就业协议。2006届毕业生曾爱国,虽然自己身体有伤残,可在学校的搭桥下,他已经顺利牵手广东顺德百福集团有限公司。近几年来,学校的就业率都稳定在90%以上,在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3年一度的就业工作评估中,湖南理工学院两次捧回了“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大爱无声。学校对学生的爱,最终通过学生回报给社会,汇成人间大爱。2003年5月,土建系学生陈欣志愿为广东陌生青年捐献骨髓,成为中华骨髓库建库以来网上配型成功第1人。学生团体“爱心社”,数十年来为社会无偿服务,成为“爱心行动”的大集体,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总支”。

在西藏日喀则地区,活跃着一群为人称颂的湖南理工学院毕业生。在学校2003届毕业生中,就有23人来到了日喀则。在他们中间,有一个叫廖文峰的共产党员,在校期间体弱多病,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志愿到西藏日喀则义务支教,不仅全身心投入民族教育事业,还将大部分收入用于帮助贫困学生,当地牧民和学生称他为“穿藏袍的汉族老师”。今年5月13日,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深情地说:“尽管我高原病缠身,随时有可能倒下,但母校给我的爱和我所传递的爱永远与洁白的哈达同在。”一群群湖南理工毕业生在西部、在基层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专业可以重新选择,课程可以自由选择,考场可以无人监考,特长可以尽情发挥展示……这一切,都是为了――

让学生在最宽松的环境中自由成长

走进记者认为的“最宽松”的大学,学校一些特立独行的新做法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

在严的背后,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出人意料地“松”。比方说“一个专业,两个方向,三大课程模块”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一个专业内,设置面向就业和面向考研两个方向,从三年级开始构建面向就业、师范教育、考研不同需要的三大课程模块,确保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自由地发展个性,适应未来社会的多样需要。

晚间的图书馆,学生们在上自习课。

还比方说转专业。学生入校一年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重新选择专业,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05级朱长富同学是2006年年初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转入制药工程专业的。他对记者说:“进大学半年后,我对制药工程的接触更多,兴趣也更浓,于是向学校提出了转专业申请,经过专业考试后,学校很快批准了我的要求。”今年,就有37名学生如愿转换专业。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胃口”听取学术讲座和选修课程。学校规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每年必须为学生举行一次学术讲座,同时在海内外聘请了130多名院士、名家来学校讲学,日本美学学会会长佐佐木、著名学者余光中等,走进了普通学生中间,学生们几乎天天都“泡”在了科技文化氛围中。除学术讲座外,学校还开设了多达130门的人文科技素质课,供学生选择。

学校尽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服务学生的成长。学校拓展办学视野,与美国、加拿大等国2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每年都有一批师生出国研修、留学。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连续两年与台湾学生开展文化交流,组织大学生党员当村官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的湿地使者考察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向考研等更高层次的目标发展,学院因势利导,尽可能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学校统一支付学生考研的报名费,全校每个教学系部都成立了考研小组,指定专门老师辅导,并开设了专门的考研辅导班,学生免费培训。考试期间,学校还出钱安排车送考生,校领导和系部负责老师都来送考,热烈的气氛让低年级学生眼红不已。在这一氛围的感召下,学校连续3年的考研录取率都在13%左右。

“教是为了不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精密地概括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如何使学生在被管理中达到自我管理、自我超越?无人监考为学校大学生自我管理找到了一个切入点。2003年上学期,计算机系0206班66名同学集体联名,要求在该班进行无人监考试点,并且签写了考纪承诺书。经过研究,学校批准了该班的申请。

无人监考当时在全国高校都是件新鲜事。试点的第一次考试,其他考场的同学,交了试卷后,都要跑到窗外来瞧一瞧。该班学生陈凤英说:“搞无人监考就要搞得光明磊落,考试前同学们把门窗全部敞开。当其他考场的学生好奇地看过来时,我们心里特骄傲。”

宽松的环境带出了好的效益,第一年无人监考试点以该班学生96.88%的及格率,舞弊为零的成绩初战告捷。此后计算机系又在0306班和0405班两个班级展开试点工作,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无人监考促进了整个学校的考风,2005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和应用能力考试,学校有16619人次参加,舞弊率全部为零。

毕业生举行艺术实践教学成果展。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的业余爱好得到无限度的发展空间。学生科技作品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成绩排名全国高校并列第28位;学生连续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一、二、三等奖。中文系女生曹璇,大学三年出版长篇小说3部,共计100余万字;美术系学生把作品搬到了全国美展上,音乐系学生将湖南省青年歌手大赛金奖捧了回来。2002年,学校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荣获团体二等奖,被媒体称做一匹“黑马”;在2005年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学生共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6个,艺术教育之花结出了硕果;近两年毕业的学生中有2530人次发表各类作品5000余篇(幅),有580人次获得市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

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还要有严谨的行为规范,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不仅仅只针对学生――

教师更要做严之楷模

前几年,一件小事在全校教师中引起了震动,一名教师因堵车误点上课迟到10分钟,学校按照教学事故认定办法,确定为二级教学事故,给予行政警告处分,扣发3个月岗位津贴。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要严格,老师更要严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学校出台了教师课堂责任制、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教学一票否决制等系列教学制度,规范了教师管理的各项细则,成立了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团,一些学生也被邀请担任课堂教学信息员,对老师上课接手机、早退或迟到等行为进行监督。去年,一个系的教学秘书,因为漏掉6个学生的英语四、六级报名资料,受到了停发6个月津贴和调离教学行政岗位的处罚。

一直以来只听说老师为学生打分,可在湖南理工学院,学生每年都为老师打分,并且把测评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学校对违背考核标准的教师亮“黄牌”,第一次取消年度评优资格,第二次则调离教学岗位。两年来,先后有6名教师因为考评不合格,受到了换岗乃至解聘的处罚。即使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民主测评中,有时也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中文系江立中教授是全国知名的屈学专家,来学校工作已经30多年了,至今还坚持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上课。2005年下学期,江立中担任中文系05级3个班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期末进行学生民主测评时,却发生了一件使他终生难忘的事:前两个班的学生对他的评分高达90多分,最后一个班的学生却只给他打了70分,这在全系教师当中是最低的分数之一。用江立中的话来讲“出现了两个破天荒”,他说:“我感觉在这个班上课的效果破天荒的好,49位学生的成绩都在90分以上,只有3个学生打了60多分;可学生对我的评分却破天荒的低。”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他当时心里觉得很疑惑很难过,好长一段时间,他都在不断地追问自己。当系主任知道此事后,想为江教授“讨回个公道”,打算“到学生中间调查一番”,江立中却谢绝了他的好意:“调查什么?学生打的分应该尊重,问题不是出在教学上,而是在于我对学生个性需求理解不够。”原来,江立中对学生的要求过分严格,他甚至有时让迟到的学生站着听课,部分学生对这种严格有逆反心理。后来,他改进了自己的方法,做到宽严相济。

在湖南理工学院,青年教师要真正站稳讲台,门槛很高。学校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对于新进教师,学校都为他们配备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课堂教学、教学实习等方面指导他们,为他们迈过这一门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严格,让学校师资队伍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短短6年期间,学校教师一批批不断成长起来,教授人数由13人增长到今天的10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2人增加到今天的57人,教师中间,相继涌现出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教学名师、省121人才工程入选者等高水平教师。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高校的管理是否应该严格?高校究竟该如何实现有效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呢?来自湖南理工学院这所非重点大学的这一非典型的做法,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