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近亲繁殖”与学术自闭症

2006-11-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绍福 我有话说
“近亲繁殖”是个高校的老话题,但近日一项调查结果的公开,又让它重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据该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国内17所知名高校987名教师中,有604人毕业后直接在母校任教,占所有教师的62%;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的是,进行对比调查的海外6所院校的教师,几乎没有人在取得最高学位后一直留在本校工作。

遗传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近亲结婚容易导致高比率的遗传病。与此相似,高校近亲繁殖也会导致更多的“学术遗传病”,那就是学术风格的单一化、学术环境的封闭化以及学术评估上的人情化。这种学术遗传病早已暴露于公众视野之中,其危害自不必赘言。但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何这种危害学术的做法,如同诗人笔下的“离离原上草”,任凭火烧却不断根,虽屡禁但不能绝?

其实,一些毕业生留在本校任教,是导师的意思,也主要靠导师帮忙。现在,大多数高校也都意识到了近亲繁殖的危害,严格限制本校毕业生的留校指标。但是,制度有时候往往禁不起人情的轰击;只要导师在学校有足够大的影响力,那学生留在本校任教也常常不成问题。因此,越是强势的导师,其学生留校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些导师们都是聪明人,不可能不懂近亲繁殖对学生、学校的学术发展大为不利。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的一个隐患:那些曾被我们景仰的学术精英中,有人放弃了自己的学术责任,忽视自己的做法给学术发展带来的伤害,而只关注师生人情和个人利益。这不能不令人担心。毕竟学术发展不同于物质的生产,它更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术自律。一旦远离责任和自律,那么学术就容易走向失控和异化的境地。事实上,学术责任的弱化,早已成为妨碍我国学术发展的痼疾。把课题交给学生,学术“包工头”的出现,学术造假的盛行,学术发展的商业化倾向,学术垄断的出现以及学术发展的浅层化、利益化等等现象,都和学术责任的弱化相关。

我们希望学术发展应当有更宽松的空间,应当允许学术创新中的失败,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学术责任作支撑,宽松和允许失败就可能沦落为少数人放纵乱来;我们羡慕并且提倡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但这必须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教授们有足够的责任感和公正心,不偏不倚,不谋私利。

兼容并包,有容乃大。近亲繁殖只会导致学术自闭症,只有多种学术派别、学术思想、研究方式相融合,才能汇集成涌动的学术大河。鲁迅说:“知识阶级是不顾厉害的,如想到各种厉害,就是假的,冒充的知识阶级。”当前有的大学教师只顾帮学生留校,而完全不顾此举对学术发展的伤害,看来只能属于“冒充的知识阶级”,很难成为社会的精英、学术的良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