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追梦足迹 逝水年华

2006-11-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少群 我有话说
近10年来,都市白领的时尚生活特别是都市情爱已成为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那浮华与废墟并存的现代都市,“到处充满了欲望的尖叫”。然而在滋味百陈却行渐麻木的阅读体验中,我们的内心,依然会期待着与历史场景或周围生活里那些质朴、真实的生命情态相遇,渴望着世道蹉跎中那些价值理想的坚守和顽强的思想求索对
心灵的怦然撞击。陈宝云的长篇小说《大江流日夜》(时代文艺出版社),就带给了人这样的感受。

这部小说以回溯手法,从上世纪60年代的一群青年学生迈出大学校门之际写起,直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年代,其重头是文革时期。通过那些多半与时代政治连体的矛盾冲突而凸显的人物故事,由细节连缀起来的生活和命运的图景,一代知识分子在这几十年里可能遇到的所有负载与挣扎,痴迷与怨怒,几乎都于作者的笔端流泄了出来。作者展现的是他几十年身在其中的、极为熟悉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图景。朴素的叙事和描写,乍看不起眼,一读起来,其中便逐渐渗出了一种醇酽的味道,一种还原生活的味道。那极左年代里特有的严酷癫狂又不无荒诞意味的社会生活气息,那交织着坎坷磨难和生离死别的人生,人们之间爱情、友情亲情的幸福与背叛,攫取与阴谋,悖逆与伤害,主人公李平、鲁川和他们周围的亲友变化莫测、令人唏嘘感叹的命运,这一切,都被作者用质直、平常的笔调写来。一桩桩,一件件,有的甚至不乏离奇色彩,但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看来,觉得就是身边曾发生过的事情,让以现在的经验无法想象那时情境的人们去看,也会被其平实的叙述、符合逻辑的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所吸引。

在犹如叙写了生活本身的同时,《大江流日夜》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它顺序生成了一股沉潜而有力的气脉,那便是作品深层所贯穿的,一条批判、追寻、以反思忏悔意识为主导的主线。这无疑使这部小说增加了厚重之感。它不同于多数此类作品重在控诉、揭露过往时光给予的苦难与疤痕,也突破了一般“反思文学”的知识分子一味“九死未悔”执著苦难甚至品味苦难的思维格局。在传统的叙事框架中,《大江流日夜》突出了“忏悔意识”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的元素。小说里的几个优秀的知识分子,不论逆境顺境,一直没有停止在精神方面的向上行走,思想上的独立思考。最尖锐深刻的是,几个人围绕文革中昔日同学、好朋友尚之恭的死,分析他临死时留下的奇怪纸条,警悟洞察到了“我们灵魂中的奴隶思想和奴性思想”,反省了包括尚之恭在内的他们的经历与“奴隶意识”的联系。这一思想认识亮点的继续深入下去,则是通过江培的口,说出更痛切的忏悔之情,“我更恨自己的是,在学习班上批判尚之恭时,因为是他的老同学还得第一个起来批判他。想起来我就感到可耻。”这种泣血的灵魂追问,应是确立知识分子的当代精神传统、成为社会清醒的批判者的内在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