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壮美人生

2006-11-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劲松 杨永林 我有话说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校园内,有一栋在全国医科大学里独一无二的6层高解剖技术楼。从最初设想到项目审批通过,再到筹集资金、设计图纸、监督施工,这座2004年建成的解剖技术大楼,凝聚着一位86岁高龄老人的心血。这
位老人,就是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教授李继硕。

我国神经解剖技术的发源地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李继硕,亲历了那暗无天日的旧中国。为了报国,他考入长春医科大学。新中国成立前夕,西北军区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前身)组建,他听从党的召唤,毅然参军,挑起组建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的重担。在无实验室、无资金、无老师、无资料、无技术的条件下,李继硕带领同事建成初具规模的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学科,为我军乃至全国的解剖学学科发展奠定基础。

李继硕很早就预见到,人体解剖学将由“单纯的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由单纯的形态学(神经解剖学)向综合的神经科学转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李继硕在国内解剖学界率先开展神经解剖学的研究,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现了三叉神经领域本体感觉中枢通路,填补了解剖学的空白;系统阐明了盆腔内脏初级传入的联系方式,首次完善了对其传入途径的认识;主持完成的“骶髓后连合核中内脏痛信息传递途径及调节方式”的研究,获得了迄今为止解剖学界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先后发表论文120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了9项成果奖。他领导组建了拥有5个实验系列、16个单项实验室的国内一流解剖学科,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

李继硕和他的同事们花了50余年建成人体解剖标本陈列馆,拥有1420件标本,成为学校的一个窗口,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气。为了给广大神经解剖学工作者提供交流的平台,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继硕创办《神经解剖学杂志》,并担任主编。《神经解剖学杂志》是我国最早公开出版发行的核心期刊、源期刊,并向美国、日本等国发行和交流。1999年,近80岁高龄的李继硕接受教育部委托,担任《神经科学基础》教材主编。在无借鉴的情况下,李继硕精心策划,反复推敲、修改,完成了《神经科学基础》的编撰出版。

李继硕和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被国内同行誉为“我国神经解剖技术的发源地”。

弯下腰做桥,挺直腰做梯

让中青年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继硕主动给校党委写了3次报告,力荐施际武教授出任主任。在施际武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科的发展速度、学术水平和基础建设更上层楼,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卸任科室主任后,李继硕把全部精力倾注给同事和弟子,让他们借助自己的肩膀,冲到世界神经科学发展的前沿。

1991年,现任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李云庆申请去日本京都大学学习,但由于某些条款限制,上级主管部门未批准。李继硕知道后逐级向领导反映情况,并3次赴北京向主管部门汇报。最终,有关部门同意了李云庆的请求。1993年,即将结束留学的李云庆接到李继硕的来信,信中不仅对他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并提前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给予热情鼓励和赞赏,还告知,学校已为其回国后的工作和生活作了周密安排:破格晋升副教授,分配给一套团职住房,将其妻子由新疆调入本校工作。回国后,李云庆努力工作,现已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

1989年,硕士研究生陈军完成两篇论文并发表在国际刊物《脑研究》上,受到了李继硕的高度评价和重视。李继硕积极帮助陈军申请留日学生奖学金资助,并引导他选定研修方向。1992年,陈军成为日本滋贺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在留学的4年半时间里,李教授平均每个月给陈军写两三封信,掌握他的思想动态和学业上的进展。1997年,陈军学成回国,开展以“临床病理性痛发生机制及镇痛新药研究”为中心的一系列科研课题,并发现了两个新的科研生长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陈军现已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岗位特聘教授和国家“973”项目首席专家。

20多年里,李继硕通过日本同学森田?太郎博士个人资助的1000万日元及其他方式,先后选送青年人才80多人次去日本留学,促成了第四军医大学和日本国京都大学、大阪大学等7所大学或学部建立校际友好交流关系,还为学校其他学科送出留学生近30人次,并多次邀请日方知名教授来校讲学或帮助开展新技术。据统计,李继硕所在学科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110余人,他本人培养了博士后2人,博士20人,硕士30人,其中,许多人成为国内、军内的著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1989年,李继硕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6年被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师”。

只有事业和精神是永存的

在医学界,李继硕是获捐赠较多的专家之一,有两笔大的捐赠金:1981年,日本同学森田?太郎博士个人捐助他1000万日元;1994年11月,香港知名实业家梁?琚父女资助他500万港元。李继硕全部用于学科发展:资助解剖教研室和学校杰出人才的培养;添置先进科研设备和器材,建立实验室。

重大成果、重要论文即使出自李继硕的思路并亲自改写,他也从不署名;每次发表文章、获奖得到的稿费和奖金,李继硕自己只留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都分发给身边生活困难的职工和临时工。

2004年初,李继硕被确诊患了肺癌。医生让住院治疗,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再三请求:“再等等吧!等我把手头的工作处理完再说。”住院后,李继硕仍带上稿件和书籍,病房成了第二办公室。2005年10月11日晚上,李继硕带着对党对事业对学生炽热如火的激情,带着对名对利对得失淡泊如水的境界,安详地合上双眼,走完86年的壮美人生。

这是李继硕与同事在一起讨论问题(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精神价值永存

从教60余年,李继硕忠诚于国防教育事业、勇于开拓,为人师表、甘为人梯,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在他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李继硕当之无愧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关系、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队伍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冲击。在这样的氛围中,李继硕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受外部世界干扰,潜心科研和育人,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和影响了几代人,推动了学科发展。为师一时,就要育人一生。李继硕不仅关心身边的学生,对已出国深造的学生也倾注了大量心血,自觉把责任半径延伸到万里之外。他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对

教育效果的期盼:“春天的花,到了秋天总会结出累累的果实。”李继硕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启示:每一个社会成员应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价值,精神价值永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