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医者心永恒

2006-11-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曾毅 我有话说

22年的从医经历会有很多难忘的故事,比如抢救一个濒危的人,比如受到奖励。但乔淑萍却说,走在街上常常遇到我不熟悉的家长拉着孩子指着我说,这就是救过你命的阿姨。在那一瞬间,我是最幸福的。

医生的天平上,患儿是砝码

1984年,乔淑萍从当时的白求恩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毕业,来到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1988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3年她成为这所医院最年轻的科主任。

她有两样东西,一样留在患者手里,一样留在自己的身上。前者是她的电话号码,后者是她随身携带的手电筒。无论白天黑夜,风里雨里,无论与她相识与否,只要电话一响,她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一天夜里,她刚出家门没走多远,一名歹徒突然从后面窜出来,一把抢走了她的挎包。惊魂未定后本可以转身回家,但一想到患者,她还是毅然向医院走去。为了工作,乔淑萍十几年没在家过一个除夕,每个周日、节假日她都要到科里走走看看。

一天早晨,一位瞳孔散大,已经奄奄一息的小姑娘被送来,她刚刚7岁,患的是病毒性脑膜炎。孩子的父母离婚了,只剩下两个孩子一起生活。没有家长,交不上住院费,乔淑萍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抢救!”她带着大伙儿轮流守护在小姑娘的病床前,四天四夜,孩子活了下来。“通化的孩子都像是我的儿女,妈妈哪有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的。”乔淑萍从未放弃过一个求救的孩子。

有一次,一对刚出生的双胞胎婴儿转入儿科治疗,正常的情况下,一个孩子在早产婴儿培育箱里一天就需要240元钱。孩子的父母都是农民,难以承受。乔淑萍知道后,跟护士一起想办法,将两个孩子放在一个培育箱里,其他费用也能省则省,为孩子父母解决了难题。小岩松是个早产儿,家境贫穷。出生后患上了缺氧缺血性脑病。经乔淑萍及医护人员一天一夜的抢救,小岩松终于转危为安。患儿家长拿出50元钱,含泪请乔淑萍收下。乔淑萍看看实在不好拒绝,就悄悄地将钱送到了住院处,为孩子交了住院费。

母亲的字典里,孩子在首页

作为医生,22年来乔淑萍救过的孩子不计其数。作为母亲,救过无数孩子的她面对自己孩子的病症却无能为力。于是,她用快乐为儿子撑起了一片天,让他正常地成长。

1988年,乔淑萍第一次怀孕。一天,一个初中生服毒自杀。在给那名学生洗胃时,他抗拒治疗,乱蹬乱踹,结果一脚踹在乔淑萍的肚子上,孩子流产了。直到1991年,已经31岁的乔淑萍才盼来儿子飞飞,但早产的飞飞一岁时患了脑瘫。

对这样的儿子,除了接受外,乔淑萍还选择了坚强。从孩子两岁开始,她和爱人就带儿子先后到黑龙江佳木斯医院和沈阳儿童医院进行功能性训练,做尖足、交叉解除手术。儿子右手痉挛,双膝无力支撑躯体,五六岁了不会坐,七八岁了不能入托,乔淑萍从未放弃。从儿子懂事起,乔淑萍就告诉他,你是个有缺欠的孩子,只有通过你自己的坚强与努力才能达到正常孩子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情。独自站立、独立行走,飞飞不知摔了多少次,乔淑萍含着泪在一边鼓励他。

今年3月,15岁的儿子第一次跨进了学校的大门。在作文中,他写道:“童年的我因为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上学而不快乐。现在,我上学了,很多人都在帮助我,我很快乐。”

病人的抗争中,坚强即永恒

2002年7月,乔淑萍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感觉身体异常的她被诊断出子宫内膜癌,而且是中晚期。

知道结果的当天她没有声张――上午照常查房,为患儿看病;下午按时参加医院职称考评会;晚上和院领导一同参加一个事先安排的集体活动。回家的路上,她神情平静地告诉院长,她被诊断为癌症,要请假去上级医院看看。院长惊讶得半天没说出一句安慰她的话,倒是乔淑萍反过来安慰领导,说自己有病影响了工作,给领导添了麻烦。

等回到家里,乔淑萍却把自己独自关在家中,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起来。

在北京协和医院她接受了扫荡式的大手术――子宫、卵巢及相近的一些组织全部切除。之后,她接受了6个月的化疗和5个星期的放疗。

乔淑萍没有按照医嘱至少休息半年才能上班,只在家躺了不到一个月,就又出现在医院。患上重症后,身为医生的乔淑萍更知道该如何对待患者了。

如今的乔淑萍,身上找不出一点癌症患者的病态和颓丧。她热爱生活,听不到她对命运的抱怨和慨叹;她喜欢运动,常年坚持体育锻炼,她喜欢书法,闲暇时也会挥毫泼墨;她喜欢文学,名家名段烂熟于心。面对命运带给她的这一切,乔淑萍说,她感谢生活,让她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患者,让她收获做医生的快乐;感谢病魔,让她变得坚强;感谢儿子,让她体会天下母亲的情怀。感谢所有给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人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