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刘晓程:一心装着千万心

2006-11-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强 魏月蘅 王晓樱 我有话说
当刺眼的手术灯刹那间熄灭,当主刀医生解下口罩,当护士把冠心病患者、81岁的王山老人推出手术室,凝固的空气顿时融化了,在场的人都长长地呼出一口气。他们簇拥着主刀医生――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刘晓程,每
个人的眼里都含着兴奋的泪花。

这是一台破纪录的手术:采用无体外循环支持法为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它的成功标志着该院的冠心外科治疗技术已跨入国内外先进行列。

时为2006年7月6日。

刘晓程所在的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是一所年轻的医院。泰达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英文名称字头缩写TEDA的汉译音,以经济开发区命名,既标志出这所医院的归属,又体现了它的与众不同:在国内18393所公有制医院中唯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营的公有制医院。三年来,从中国患者到外国患者,从普通市民到共和国领导,从呱呱落地的婴儿到暮年老者,纷纷求医于此。

“泰达”刘晓程、刘晓程“泰达”,这两个称谓已融为一体。有了刘晓程的“放弃”、追求、奉献,才有今天的“泰达”,有了“泰达”这块沃土,才有今天的刘晓程。

一次放弃,不懈追求

1987年5月,在北京阜外医院一间门诊室里,一位中等身材、精明干练、戴着眼镜的中年医生被一群心脏病患者团团围住,他就是两年前刚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38岁的主任医师刘晓程。

一位27岁的姑娘,掏出一张已泛黄的入院通知书,啜泣道:“8年前就预约了,没有床位,我得等到什么时候啊!”只见那通知单上赫然写着1979年4月23日;

“刘大夫,您快收我儿子住院吧,他才14岁呀。”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妇女焦急地说……

望着眼前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刘晓程眼眶湿润了,他何尝不想给他们手术,可医院没有这种手术能力。要等病床床位,他手里攥着的“生死牌”真不知道该发给谁?要知道,心血管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因治疗条件有限,当时我国患者能得到手术的比例仅为1%,多少病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过早地结束了生命。这种严重的供需矛盾深深触动着刘晓程。

不久之后,刘晓程带队赴黑龙江牡丹江市做巡回医疗,九天时间,他成功地为当地老百姓做了8台心脏手术。回京后,黑龙江十几万心脏病同胞求医无门备受煎熬的情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不久,刘晓程作出重大决择:回老家黑龙江,为家乡父老筹建一所心血管病医院!

决心下定,他才想起没和妻子商量。这是一个无眠之夜。刘晓程与妻子彻夜长谈:“黑龙江心血管发病率居全国之首,看到家乡人倾家荡产跑到北京求医,我觉得自己很无能。你想想,那些病人假如是咱的亲人,看着他们住不上院,咱心里是啥滋味……”“你别说了,我尊重你的选择!”妻子洪依舒,这位北京邮电医院的医师干脆地说。“你不要从我的工作和孩子的教育考虑,我们还是全家去吧。”妻子接着说。刘晓程一把搂过妻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就这样,刘晓程于1987年6月14日前往黑龙江。他留给阜外医院的《请调报告》就像一枚炸弹,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实在不理解,刘晓程在这里8年,业绩卓越,他成功地完成全院第一例正后壁梗后室壁瘤切除手术并搭了两支桥;他创下术后停跳45分钟病人心脏复苏纪录;他参与国家“七五”攻关重点科研“冠心病心肌血重建方法”;他创立液氮保存的同种生物瓣实验室,并将该瓣应用于临床,填补了国家空白……人们开始猜测刘晓程调离的原因。然而了解刘晓程的人明白,作为医生,他有一颗干事业的心,有一股爱患者的情。人们相信执著和真诚会让他在黑龙江再创奇迹。

正当刘晓程为创建我国第二所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筹款时,国家人事部邀请他赴京参加国家领导与留学生座谈会。在会上,刘晓程的发言引起了国家领导的高度关注。座谈会后不久,国务院开会并形成会议纪要:支持刘晓程同志创建心血管病医院,此事由李铁映和宋健同志负责。不久,中央各部委相继为新医院筹集了2000万元资金及中央外汇。1991年,黑龙江牡丹江医院隆重开业。刘晓程在这里成功施行了我国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手术,使小小的牡丹江医院成为全世界能开展此项手术的50家医院之一,国际心肺移植协会邀请牡丹江医院加入。这一成功,引来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援助,一位美国慈善机构总裁问刘晓程:“你为什么要牺牲自己,选择来黑龙江?”刘晓程回答:“多搭一个平台,为了几百万患者。”这位总裁大为感动,连续五年,他四次援助刘晓程价值十几万美元的药品和器材。

刘晓程来牡丹江的7年,带领同事为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3000多名患者做了心脏手术,病人存活率达98.6%,同时培养了大批全套心血管技术专业人才……但没人知道,在刘晓程的心里有一笔永远抹不掉的感情债――他是心脏病专家,却没能为死于心衰的妈妈治病,忙得连为妈妈开刀的时间都未及安排。妈妈也是位医生,她在弥留之际虽然没有看到儿子,但她是放心的,她知道儿子会按她留下的条幅“医乃仁术,好享为之”去做的。这抹不掉的遗憾,鼓舞刘晓程永远以仁者之心对待病人。

二次放弃,只求“圆梦”

1994年5月的一天,市委领导来到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宣布:中组部决定,刘晓程被提拔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刘晓程又回到了北京。谁也没想到,调回北京的第6个年头,2000年,51岁的刘晓程却向卫生部递交了辞呈。人们哗然了,你刘晓程还有什么不满足?你这年龄功成名就还折腾什么?

实际上,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刘晓程就梦想着有一天在中国的土地上创建一所世界一流的心血管病医院。转眼年过半百,但他心中的梦想并没有泯灭。辞官是为了圆梦。在天津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企盼十几年的梦终于实现了。2003年9月26日,投资72亿元、设有600张病床,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亚洲最大的心血管病医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成。在庆典大会上,卫生部领导宣读了吴仪副总理的贺信,信中说:“我国现有400万心血管病人等待手术,而全国每年仅能完成4万多例,泰达心血管病医院的建成,将为改善我国心血管病治疗作出贡献……”这个世界一流的医院,是刘晓程的理想、意志与追求的完美体现。从大厦“博爱济世”的座右铭,到走廊里防止病人摔倒的软包扶梯;从可以传递化验标本的特殊卫生间,到按一下电钮就可以取出药品的柜台,处处体现了人文关怀。作为院长,刘晓程公开向社会承诺:医院实行公开、透明制度,每种疫病收费限价,保证收费低于医保部门核定的单病平均收费标准,保证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坚决杜绝吃回扣收红包、大检查、大开方的不正之风。医院规定:对请不起专家的贫困病人,主动为其安排专家,专家报酬在医院的二次分配中解决。在新闻发布会上,刘晓程宣布:“那些被红包喂肥了的‘专家’,技术再好也不能登医院的门;哪个医生收红包,将马上被开除!”

刘晓程的做法赢得一片赞美,但也引起不少人的议论――他是为赚大钱才辞职的,这医院没有他的股份才怪呢!理解刘晓程的人清楚,要想赚大钱,刘晓程比谁都容易,他可以去“走穴”,一年赚几百万元轻而易举,还用入股份?他们知道刘晓程感兴趣的不是钱,而是生命的价值,医生的尊严,祖国的荣誉。刘晓程决心让这所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吸引世界的眼球。

2005年9月22日,民政部破例直接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签约,将为孤残、孤儿做手术的“明天计划”放在该院实施。于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愿者协会的中外志愿者踊跃报名来当义工,一年间,来自16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0个孩子得救了。民政部的善款远远不足以支付手术费,医护人员和义工纷纷解囊捐助;实施手术的过程中,血站缺血,医护人员和义工抢着献血,刘晓程一年之内就献了四次……刘晓程不仅在医术上带领着同事跨上世界前沿,在医德上更是引领着同事迈向高峰。刘晓程以他人格的魅力吸引了一大批“海归”医生,一年来,泰达心血管病医院接收了几十位医学硕士和博士。

令同事们折服的不光是刘晓程的医术,更是他的人品。见到病情危急的高风险手术,他一向迎难而上,不计得失。刘晓程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块匾,这是一例术后死亡的病人家属送的,病人术前嘱咐家人,假如自己走了,也要给刘大夫送匾,因为他尽了力,我感谢他。刘晓程始终把这块匾存放着,他说:“好医生的标准是:如果必须手术病人才有一线生机,但做手术成功的把握又不大,而且一旦失败家属可能埋怨你甚至告你,即使如此,你也必须竭诚尽力去抢救!”

这就是刘晓程,他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追求,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胸怀、气魄创出了一片天地。他的妻子对他却总是放心不下,因为她知道丈夫也是个心脏病患者,她对他唯一的“奢求”就是他好好活着,只要他活着就是最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