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身残志坚甘为他人送光明

2006-11-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李志怡 谢晓燕 邱西龙 我有话说
自幼双目失明的农民盲人穆孟杰,靠一根竹竿闯天下,20多年流浪卖艺和针灸按摩赚了近百万元,又倾其所有,投资建起特教学校,免费培养100多个农村贫困家庭的盲童,手把手地教他们针灸按摩和吹拉弹唱,让这些盲童自强自立,把家庭负担变成了社会财富。

流浪卖艺赚得近百万

在河北省

邢台市平乡县东辛寨村东头,占地15亩的平乡县特教学校特别显眼,教学楼墙面刻着巨幅校训:“关爱和谐互助,自尊自立自强,仁义道德,诚信守法,与人为善,奉献得福。”这所学校的董事长兼校长盲人穆孟杰介绍说,这几句校训是他积淀了20多年的心声。学校现有在校生230多人,其中盲童20多人单独编班,30多个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混合编班学习。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穆孟杰说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当问他为什么要办这所学校时,穆孟杰百感交集,向我们倾诉了他艰难的人生历程。4岁那年因患视神经萎缩症,他的双目失明了。当时什么也看不见,只有耳边父母亲友的哭泣和叹息声,还不时有些嘲笑声和挖苦声。该上学了,却没有一个学校肯收他。为打发闲愁,穆孟杰从小养过兔子、养过羊。让他终生难忘的是13岁那年一次放羊时,羊跑到生产队麦田吃麦苗事件。“你这个小瞎子,能干啥?放羊放到麦田里了。罚款!”结果,每只羊罚5元钱,37只羊共185元。当时这些钱能解决全家人一年的温饱。

“瞎子能干啥?你们等着吧,你们能做到的,我也一定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穆孟杰一气之下,卖掉了羊,背上窝头,偷偷地走出家门,踏上了流浪学艺之路。经过一年近似乞讨的生活,遇上会说拉弹唱的盲艺人马增深,拜其为师开始学艺。几年的拜师学艺,他不仅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还学会了按摩、针灸和盲文。特别是他将成本大套的《呼延庆打擂》、《岳飞传》、《柳公案》等长篇评书说唱得活灵活现,加上鼓点和二胡配合,慷慨激昂,惟妙惟肖,许多村民晚上不看电视也要来听说书。在每个村起码要留半个月,别的村还排号等着接。有了这些绝活,穆孟杰先后在数百个村镇巡回流动,晚上说唱,白天行医,吃百家饭,积攒自己的辛苦钱。凭借娴熟的医术和动人的歌喉,他深受村民的喜爱和厚待,到1999年,他的积蓄已经接近百万,而且娶妻生子,有了一个甜美之家。

投资特教施爱众盲童

“我想办一所特教学校,让那些同病相怜的农村盲童都能学到一技之长。”突然有一天,衣食无忧的穆孟杰把隐藏了多年的心愿告诉妻子。知道拗不过丈夫,善解人意的妻子也将心血全部倾注在学校的创办上。1999年9月19日,特教学校在平乡县东辛寨村破土动工。教学楼盖了一半,已投资了数十万元的学校出现了资金短缺,工程不得不停工。被他的义举所感动,周围任县、南和、沙河、平乡县等地的盲人协会马上为他捐款,不多久就筹集了2万多元线。石家庄的一个企业的老板听说后很感动,慷慨捐助了5万元钱。捧着这些热心人或捐或借给的钱,穆孟杰哭了。2000年8月25日,投资125万元的平乡特教学校终于落成。

因为残疾儿童在这里是免费,办学近6年,学校共为盲童支出近17.5万元。除每年盲童的生活费、教师工资等支出外,盲童学习所需的书籍和演奏器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每个盲童都有自己的二胡、笛子、盲文模具等。学校先后为百余名残疾儿童和贫困生减免学费5万余元。让穆孟杰欣慰的是,6年来学校已将150多个残障儿童培养成自强自立的有用之材。这所学校还有200多个健全学生住校,按规定标准收费略有盈利,再加上校园自种菜地的贴补,以及市县残联、教育局每每在最困难时,及时给予的扶持和社会各界资助,盲童衣物也全由老师和乡亲们捐助,基本可以做到“以校养校”,维持盲童特教班的运转。

爱心呵护“断翅雏鹰”

早在办学之前,穆孟杰了解到很多盲人的境遇。许多孩子比他更不幸,有的父母把盲童绑在床上不让他们乱动,有的人向盲童扔石头,有的人则认为他们是傻子。特教学校接来这些盲童孩子,起初许多不会走路、不会用筷子吃饭、不会数数、辨不清左右。他发现,许多孩子受到的歧视不仅来自社会,更多是来自家庭。有的盲童从来没学过任何东西,缺乏最基本的自理能力。盲人崔华海,十八岁那年因视网膜脱落双目失明,这一沉重打击,彻底摧垮了一个青年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他开始远离现实,躲避人群,形成了孤僻倔强、我行我素的性格。如果不是家长严加看管,小华海早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从他到了特教学校后,谁的话也不肯听,自己不敢走路,总是躺在床上唉声叹气。穆孟杰看到这种情况,就与他同吃同睡,日夜开导。用自己的传奇经历启发他,穆孟杰真情终于打动了崔华海,使他从悲观和失望中振作起来。摔倒了、爬起来,在别人的帮助下,凭着自己的毅力在摔碰中终于学会了走路。穆孟杰将自己多年总结的走路歌教会学生,然后拿着盲仗一遍一遍地牵着手带。在这样的生活和学习氛围中,华海开心了,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崔华海的记忆力在特教学校是出了名的,在说书课上,只要老师教一遍,他就能够记个八九不离十。如今的崔华海,主动地担当起辅导员的角色,为其他盲童教授说书课。他说自从眼睛失明后,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还这么有用,能帮助其他人做一些事情。

创造和谐的“2十6互助组”

在与盲童的接触中老师们发现,许多盲童既害怕又渴望与陌生人接触和交流。有着同样经历的穆孟杰清楚地知道,这些孩子需要用爱心来“激活”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善行。于是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2+6互助组”。这种方法就是每2个盲童孩子和6个健全孩子被编成一个小组,以邢台名人作为小组的名字,如郭守敬组、扁鹊组、董振堂组等,这样的小组共有9个。他们每周定期开展歌咏比赛、智力问答、洗衣读书、互帮互助等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而且成为每个盲童和积极参与的健全孩子最热切的期盼。每到这个时候,是他们最高兴、最开心的时刻,无论是盲童,还是健全孩子,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说起这种“手拉手”的关爱活动,回敬勉老师还是有些激动。他说当时是怀着兴奋而好奇的心情,组建“2+6互助组”。初与这些盲童接触,发现他们的言谈举止由于视觉和痛苦的经历缘故,在生理功能和内心上都有明显的不足,敏感小心、被动封闭、自卑防御心理非常严重。不愿与陌生人说话,不愿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经常处于心理压抑的情绪状态。但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这些盲童逐渐变了,自立意识和自尊心增强了,变得爱说爱笑了,许多孩子在小组活动中享受快乐的同时,还经常通过唱歌、说笑话来逗其他孩子开心。

谁可以在黑暗中读书?我行!

从小就失明,在黑暗中经历了痛苦的杨利华说:过去我从来没有感觉生活这么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我第一次感受到”光明“,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杨利华介绍说,他的视力残疾是遗传性的。过去的10多年,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生下来会有什么用处。别人骂“小瞎子”、“傻子”,就是父母也这么认为,因为说的人多了,连自己也默认了,从来都是默默地忍受。可是现在不同了,当被别人喊“傻子”的时候,盲童们会报之一笑,并回击:你们谁可以在黑暗里读书?我行!

活动所获得的收益还远不止于此,不仅盲童克服了心理障碍、增长了知识,增加了社会交往能力,健全孩子也在活动中受到盲童自强精神的感染,更加珍惜生活,增强了爱心和助人为乐意识。盲童张建立告诉我们,活动为我们这些封闭已久的盲童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户,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五彩斑斓的世界,看到了如此的精彩人生。一些健全孩子说,特教班的学生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才艺赢得了我们的尊敬,他们是学校舞台的主角。我们就像追星族一样,对他们吹笛子时的姿态,唱歌打节拍的手势,放声歌唱的豪情,都被我们下意识地接受并模仿。经过近一年互助组的活动,渐渐地发现盲童孩子变得开朗了,更为可贵的是具有了责任和独立人格意识,以及助人为乐的精神。从盲童学校送走的孩子,有人开了自己的按摩诊所、带起了徒弟,有人经营着自己的茶楼,有人当翻译或是心理咨询医生。

穆孟杰说起办特教学校,教这些盲童比教正常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不算什么。在办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却是资金问题。因为发不起学校老师的工资,离家出走的念头在穆孟杰的头脑中一闪而过。即使是这样,穆孟杰仍然没有动摇过免费培养盲童的决心。

在穆孟杰的人生字典里没有屈服,他的世界已经不再黑暗,灵魂的光明指引他和他的盲孩子走上了五彩之路,这条路无论多么艰难,他将会一直走下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