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复杂心灵

2006-11-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何明 我有话说
我本以为自己会像看很多侦探小说一样,在结尾时怀着“原来如此”的心情,松了一口气,把《谋杀的解析》这本书远远地扔开。可这一次,我却入迷了――对书中谈到的弗洛伊德,对那个古怪美丽的少女娜拉,对心理分析
法。这天,我在旧书堆里找出了弗洛伊德的《少女杜拉的故事》,翻开弗氏开篇的序言,一句话跳了出来:

“平铺直叙诚非描写复杂心灵过程的一项有效方法。”这句话简直就是《谋杀的解析》一书的注脚,我不禁莞尔。

是的,作为一个美国宪法学权威、一个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一个精通莎士比亚戏剧的前朱利亚德学院戏剧演员,《谋杀的解析》一书作者贾德・鲁本菲尔德正是以这样的叙述方式架构他这部小说的。而这枚“复杂心灵”,指的就是集聪慧和敏感于一身的十八岁富家少女娜拉。

小说衍生于两桩真实事件:1909年弗洛伊德带着其弟子荣格访美以及1900年弗洛伊德对少女杜拉开始进行的心理治疗。颇有野心的作者贾德・鲁本菲尔德将之变成了小说中的两条大线索,前一条线索寄托了作者的学术理想,以主人公扬格的视角来看弗洛伊德在美国遭遇的一切。后一条线索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以一项连环性虐待杀人案作为开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一层层抽丝拨茧般解开案件真相。

在两条大的线索下,又分别展开了数条细碎却井然有序的小线索。前一线索中,扬格在陪同弗洛伊德期间,目睹了性情乖戾、傲慢、神经质的荣格妄图摆脱弗洛伊德,独立学派的过程,也亲身感受了被认为“诲淫诲盗”的弗洛伊德遭到美国众“卫道士”侮辱的过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弗洛伊德宽容的性情,严谨的治学态度,充满了对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者的敬仰之情。

后一线索,即为本书中最强有力的情节推动力。故事从纽约当时最豪华的公寓住宅楼巴尔摩罗开始,透过拱形窗户,苗条少女伊丽莎白被双手吊在天花板上,皮肤被皮鞭和剃刀轮番划过,奄奄一息。在她倒下的几天后,随着一阵尖叫声,从曼哈顿一栋高档花园冲出一个惊惶的男人,房间内,美得让人屏住呼吸的少女娜拉・阿克顿和前一案件中的少女保持着同样的姿势,被佣人从绳索中解救下来,却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

两起案件惊动了上流社会,市长请来了怨气重重的验尸官胡格尔和新上任的警探利托莫尔,并任用弗洛伊德举荐的扬格作为心理治疗师,来打破娜拉的缄默。很快,事情明朗起来,犯罪嫌疑人直指曼哈顿富豪乔治・邦威先生。随着利托莫尔和扬格对案情的了解,一个个互相矛盾的细节逐渐呈现开来。新人警探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一个年轻的心理分析师则在自己的导师――弗罗伊德的指点下,绕过重重迷雾,最终在真相上殊途同归,扬格在分析治疗中也克服了父亲自杀的心理障碍,并理解甚至深化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野心勃勃的书。乍看上去,小说的线索芜杂,作者一会儿描述弗洛伊德的学术,一会儿细腻地描写20世纪纽约的景象,一会儿又是凶杀案。可合上整本书,却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所有从事写作的人,不免总会有野心,我也曾对此有所质疑。可眼下,我要感谢贾德的野心,使得整本书中充满无数令人瞳孔放大的细节,既栩栩如生地展现了1909年纽约的街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还使伟大的弗洛伊德走入了平常生活,变得亲切而魅力十足;最重要的,使作者用一个含有“性虐待”、“同性情节”等勾人心魄词语的谋杀故事,解释了心理治疗这种枯燥的理论知识,完成了自己的学术理想。

《谋杀的解析》[美]鲁宾菲尔德著李继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