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航模飞行的突破与吴宪枝的创新之路

2006-11-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 毛新华 徐红亮 我有话说

空军高炮部队训练用的靶机是航空模型,但这种军用航模,不同于一般的商用或表演性航模,它的体型和动力都比后者大得多,飞行控制也难得多。沈阳军区空军某高炮旅航模班班长吴宪枝,当航模兵30余载,走过了一条探索和创新航模靶机的漫长之路,创造了多个第一,实现了我军航模在恶劣

天气、夜间、超低空等情况下的飞行,改写了航模只能单一机型飞行的历史。他用行动证明,一个士兵的心有多远,他的舞台就有多大。

1976年12月,吴宪枝穿上绿军装,从洞庭湖畔来到了塞北军营,成为沈阳军区空军某高炮旅的一名航模操纵员。看到航模的第一眼,吴宪枝就喜欢上了它。可是,面对深奥难懂的航模理论和枯燥难记的技术参数,当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连普通的电路板都看不懂的他犹豫了。他一次次地问自己“能行吗?”在接下来的学习训练中,吴宪枝表现出了明显的“先天不足”,在第一次理论考试中考了个全航模班倒数第一。这极大地刺伤了吴宪枝的自尊心,但不服输的倔劲和求胜的心理驱使他更加刻苦地学习。

航模靶机主要是给地面防空兵部队提供飞行目标保障,实际上就是“靶子”和“敌人”。地面防空兵部队的实弹打靶和实兵演习,大多都在海滩、戈壁进行,有时航模起飞的条件并不具备,但吴宪枝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格外珍惜,通过不断革新航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了满足实战背景下的演习训练需要,他把精力集中到增大发射频率上,自己组装大功率集成电路块,经过反复试验,使航模遥控距离增大了一倍,达到了30公里。他研制改进的起飞装置,既确保航模成功起飞,又能保证人身安全,这一改,使航模起飞成功率达到100%,保证了训练任务圆满完成。这一成果被总参写进了《航模教材》,在全军推广。

模拟各类战机,开夜航先河

世界航空领域科技日新月异,不同型号、不同性能的飞行器层出不穷。随着航空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作战对手的空中作战手段更加诡异。部队训练提出问题:能不能用航模靶机模拟各种不同的飞行目标,增强部队的防空能力?

航模靶机体积小、制作材质特殊,飞行过程中产生的雷达回波相对较小,不做改进,只能模拟单一机型,十分不利于地面部队战斗力的提升。吴宪枝下决心改进雷达反射网。

作战飞机的外壳一般是由金属制作而成,而航模多是由玻璃钢制作,雷达回波区别很大。吴宪枝紧紧抓住这一点开动脑筋。开始,他采取往航模机身增加银粉涂层的办法搞试验,虽然有了一点改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之后,他又采用往机身上贴锡箔纸的办法,但还是收效甚微。

在目前没有办法制作金属外壳航模的情况下,该怎么增大反射面呢?带着问题,吴宪枝参加了一次军事演习。演习中,部队运用金属反射体进行伪装防护演练给吴宪枝带来灵感。他如法炮制,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张轻巧的金属网,覆盖在航模机身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试验,吴宪枝终于成功了:经他加工改进的航模可以模拟世界领先的各类作战飞机。

1999年,在一次参加全军重大演习任务中,部队在制订实弹射击计划时,把体现实战、逼真的战场环境作为重要目标,一改以往白天射击条件,要求紧贴实战要求,模拟导弹夜间突袭。当时只有国外的航模可以飞夜航,这一要求让各路“神仙”一下子慌了手脚。

“老吴,你上!”。空军首长的脸色严肃而凝重。吴宪枝召开“诸葛亮”会,分析认为,在监视系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进、主要靠目测的情况下,必须在安装照明装置上下功夫,给航模靶机安装上三色夜航灯。但只考虑改变照明这一现状,而航模飞行自身重量也会增加,这将带来一系列改变,航模能不能飞到指定空域很难说。

凭借十几年的飞行经验,吴宪枝总结出,只要改变飞行设计参数,就可以加大飞行既定的重量负荷范围,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抱着必胜的信心,吴宪枝投入到改装工作中。经过吴宪枝的不懈努力,新改装的航模靶机,穿破夜幕,空中展姿。

“可以射击!”一架“敌机”闪着幽光穿过厚厚云层扑向攻击目标。“放!”众炮齐响,吼声震天,欢声一片。在接下来的正式演习中,吴宪枝操控航模精准地飞进预定空域,圆满地完成了航模夜航保障任务,并且开创了我国航模靶机夜航的先河。

应对复杂气候,实现超低空飞行

作为“蓝军”,如果总是打败仗,让地面部队炮(弹)响靶落,不仅难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而且会消耗掉许多造价昂贵的航模靶机。每次,看到航模被地面部队跟踪、锁定、击落时,吴宪枝好不失意。

吴宪枝研究发现,航模飞行距离短、航线变化少,是造成航模容易被击落的主要原因。为了攻克这些难题,吴宪枝立下“军令状”―――让航模飞得更高、更远,航线变化更多,使航模组成为打不败的“蓝军”。

为了掌握先进的航模设计理论,吴宪枝经常到地方飞机制造厂和飞机研究所登门求教。他手捧自己20多年整理的几十万字的“航模日记”,虚心向专家教授请教,终于打动了专家教授。沈阳飞机制造厂一位资深专家对他说:“搞科研不论身份,一个士兵的心有多远,他的舞台就有多大。”这位专家组织同行,专门对吴宪枝研制的改进型航模进行集体“会诊”,提出修改意见。

那一段时间,吴宪枝兴奋不已,带着航模组奔走在各种恶劣气候条件下的靶场,按专家的意见对航模样机进行改进定型,研制成功了飞行距离长、航线变化多的改进型航模靶机,使地面部队打靶难度大幅提高,命中率大大降低。

航模的制作工艺相对于飞机要粗糙得多,无论是抗干扰性还是密封程度都相差很远。因此,大多数军用航模只能在晴好的天气中飞行,这在航模的出厂说明里都有明确规定。但作战对手不可能只在晴好的天气里对我们发起攻击,部队复杂气象条件下的战备训练,不能因为没有空中目标保障而停滞。

2000年,吴宪枝率航模班参加一次大型的实兵战役演习。当时参演部队有4个航模班同时进行飞行目标保障,由于天气条件恶劣,阴雨天不断,兄弟部队的航模班多次摔毁靶机,而他的靶机居然在恶劣天气中安全飞行了50多个架次。之后,吴宪枝被航模研发单位聘为技术指导。

2001年,吴宪枝所在航模班奉命为某基地新型导弹试射提供目标保障任务。在吴宪枝的带领下,航模班成功地完成了预定目标保障任务,受到部队领导和部队的高度赞扬。但就在试射任务结束的前一天,部队领导来到吴宪枝住所,告知还想对导弹打击低空目标能力进行试射,希望能够提供50米高度的超低空飞行目标保障。当时,航模靶机在理论上的低空飞行极限是150米,从来没有操作航模在50米高度超低空飞行的吴宪枝犹豫了。没有听到肯定的回答,部队领导摇摇头走了,试射任务也到此结束了。

但部队领导失望的神情一直萦绕在心头,探索超低空飞行成了吴宪枝心中打不开的结。经过艰苦的攻关,他使航模飞行中高度浮动从以前的50米降到了1米。从此,超低空飞行的难关被攻克了。

30年专注干好一件事

吴宪枝从军30载,先后经受了3次走留选择、4次提干考验、5次高职高薪聘请的诱惑,一路走来,始终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不为名利所困,痴心于航模研究。

1989年底,吴宪枝被组织确定为复员对象。某县林业局的领导闻讯后,主动邀请吴宪枝到林业局工作。在当时,林业局工资待遇很不错,是个令人羡慕的事业单位。就在吴宪枝等待部队寄来复员档案时,盼来的却是“部队有任务,请速归队”的加急电报。他二话不说,重新归队。

随着吴宪枝在航模界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上门想“挖”他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多。长沙一家中外合资的航空俱乐部先后3次登门邀请,拿着合同请吴宪枝签字,待遇非常优厚:“每天开500元的工资,职务为技术部副总裁;解决住房,给家属安排工作。”

永远割舍不下他的航模。离开了部队,他将不再有对手。他说:“放飞心爱的航模,就如同放飞我的梦想,这样的生命才有激情,人生才有活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