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快航天技术发展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2006-11-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庆伟 我有话说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抓住历史机遇、加快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描绘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蓝图,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方针、奋斗
目标和主要任务,符合国情、顺应时代、体现民意,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纲领性文件。

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作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十分关怀的航天科技工业,必须全面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把全会精神和中央要求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中国航天科技工业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航天科技工业特点,努力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一、圆满完成高新装备研制生产任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安全屏障

《决定》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安全统一和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统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的国家安全形势总体上较好。但应当看到,在地区冲突不断升温和国际政治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的今天,我们还面临着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危及我国国家安全环境的重大隐患依然存在。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从1960年我国发射第一枚导弹,到1980年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再到1999年新型远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50年来,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始终以强国强军为己任,始终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始终立足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研制生产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战略战术导弹系统和高新技术装备,有力地增强了我军保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为奠定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形势下,航天科技工业必须自觉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从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从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强化政治使命感、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发扬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实施零缺陷质量管理,确保飞行试验和航天发射圆满成功,确保各项研制生产任务圆满完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攻关,掌握关键技术,不断提高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和实战能力;正确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性能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的关系,处理好研制与生产的关系,努力实现高新技术装备的自主式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自觉推动航天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努力提高航天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决定》指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实现科学发展中,航天科技工业大有可为。

航天科技工业是具有先导作用的高科技产业,也是综合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产业之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几十年来,航天科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很强的辐射、牵引和带动作用。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国民经济建设的相关领域,直接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带动了一批高新技术的崛起。

1、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展航天技术。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航天事业经过50年的发展与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人才、成果和系统工程等方面的优势,有责任在完成好国防现代化建设任务的同时,肩负起实现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历史任务,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以回报50年来哺育航天事业茁壮成长的党、国家和全国人民。当前,我们要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瞄准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依靠自主创新,大踏步地推进航天技术发展,牵引和带动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发展直接面向市场、面向需要的航天技术。特别是要更好地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海洋监测卫星、环境和灾害监测卫星等各类应用卫星,提高卫星技术水平,实现在轨卫星的长寿命、高可靠,完善卫星应用系统,初步建成天地一体、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运用航天科技工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现代化工业装备等,利用航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我国工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能源低消耗、污染低排放与经济高效益的有机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服务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驱动力。航天技术与农业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繁荣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途径。

自1987年以来,我国已进行了17次航天育种试验,先后培育出20多个作物新品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的100多个单位参与航天育种试验,试验品种达2000多种。这些种子经过精心培育后,形成了大批高产、优质、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新品系或新的种质资源。今年9月,我国发射和回收了首颗“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这颗卫星装载了水稻、玉米、麦类作物等9大类2020份农作物种子。这些种子,农业部正在组织全国90多个农业科研院所和大学进行地面育种研究和筛选,以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的优异新品种,进行农业高科技的推广普及。预计2007年至2009年,航天育种育成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将达3000万至5000万亩,将初步建立农作物航天育种工程体系。我国农业正在实施种子工程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及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航天育种必将在这些农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我国利用航天遥感技术,先后进行了全国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西藏土地资源详查、全国水土流失概查等调查工作,在短时间内基本查清了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及其利用状况。

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推进航天科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在建设现代农业方面,充分利用航天技术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巨大作用,大力发展针对农业的航天应用项目。如,利用航天导航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太空育种与其他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的系统,应用于精准农业,主要在土地规划、精细农业机械设施、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作物品种、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等方面发挥作用。利用航天导航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开展渔场资源普查,进行科学合理的捕捞;对水产养殖区域合理规划、合理布局,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利用海洋卫星,对海洋环境进行监测,提高渔业发展水平等。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方面,充分运用航天技术,改善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的通信条件,实现广播电视通信“村村通”的目标。利用航天技术开发出的新能源技术,如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等,为农村提供清洁能源,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使农民点得起电灯、用得起家电,使广阔的草原、边远的山区亮起来,改善农村生活面貌。与此同时,通过对农作物进行实时监测与估产、建设国家粮库信息监测系统等,发挥航天技术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3、服务于百姓生活,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加快发展天地一体化的通信广播卫星系统,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条件,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和应用水平,实现广播电视通信“村村通”的目标;发展直播卫星系统,使偏远地区人民能收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生活水平。

扩大远程教育。利用航天卫星通信技术,通过卫星直播电视平台,完善远程教育系统,为边远地区学生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服务;加强远程科学普及和成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

发展远程医疗。利用航天卫星通信技术、导航定位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建成卫星远程医疗网,近期可实现对突发灾难的监控和救助、危重病人救护等功能;远期可实现远程诊断、远程治疗等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建立远程应急系统。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导航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建立国家远程应急系统,对全国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疫情进行监测和监控,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减少重大灾害。

要充分利用航天科技资源,建设航天科技教育场所和载体,开展富有特色的科普活动,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传播科技知识,倡导科学精神,为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出贡献。

当前,航天广大干部职工正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向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大会发来的贺信和温家宝总理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把贺信和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牢记使命,埋头苦干,努力开创航天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不辜负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我们的重托!(作者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