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架起哲学与诗歌之桥

2006-11-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郭湛 我有话说

夏甄陶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学和中国哲学史等领域的研究中卓有建树,几十年间培养了不少学生。作为学者的夏先生是学界和社会早就熟悉的,却只有很少的人知道,夏先生还是一位

诗人。

半个多世纪以来,夏先生曾先后发表过一些词作,其文字之清新隽永,意境之广远深长,常为识者所乐道。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北京读书和工作起,夏先生即乐于以填词的形式抒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虽不常写,但半个世纪从未间断,经过搜集、整理的有近百首之多。这些词集在一起,就是呈献于诸位面前的《菽菠词》。词集之所以冠以“菽菠”二字,据夏先生的解释和我的理解,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先生字谡波,取其谐音寓作者之名;二是取字面的意思表示作品如粗粮蔬菜般平淡;三是寓意这些创作相对于自己的专业,只是一些副产品而已。

夏先生在学术上享有盛名。在他的专著《论荀子的哲学思想》、《关于目的的哲学》、《认识论引论》、《中国认识论思想史稿》、《认识的主―客体相关原理》、《人是什么》和主编的《认识发生论》、《思维世界导论》等之后,又有《菽菠词》问世,展现了夏先生精神世界的另一个侧面。这是一个充满着理性沉思和抽象思维的世界,又是一个充盈着感性形象和丰富情感的世界,它不是摄影机或录像机拍摄下来,而是以简练的文字凝结在词的“长短句”中。

读夏先生的词,不禁联想到他的哲学文章。就表达方式而言,哲学似乎与诗词更接近,胜过诗词与绘画、音乐的接近。它们使用的都是高度精炼的语言,只不过一个是抽象的语言,一个是形象的语言。作为思维方式,一个是侧重形象的思维,一个是侧重抽象的思维,二者显然互动而又互补。我们知道,在历史上,诗人与哲人往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诗人有时是哲人,哲人有时是诗人。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文人首先要能做诗,因而作为文人的哲人自然也是诗人。老子的《道德经》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达的哲学,庄子的文章可以说是散文诗。西方也有类似的情形,所以海德格尔说:诗歌是哲学的近邻。

在现代社会中,分工的细化加固了专业之间的壁垒,诗歌与哲学早已分道扬镳,渐行渐远。社会的文化氛围也不再有对诗歌与哲学携手同行的需要。当代哲学家中,能够写诗的不多,能够写地道的古典诗词的更是凤毛麟角,由此更可见夏先生这些词作的可贵。它凝结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体现着诗歌与哲学内在会通的精神本性。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不应是独往独来的幽灵,而应当与不同的其他文化形式同行。夏先生以他的《菽菠词》,在新世纪之初架起了哲学与诗歌之间的桥梁,证明了人类文化各个领域在其最高境界中,其精神是相通的。

《菽菠词》中的每一首,都有独特的主题、主体、对象,都有既定的形象、意境和意蕴。这里有初入燕园求学时的少年激情,回湖南故乡时的人生感怀;有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赞颂,拨乱反正后表达的壮志凌云;有桃李芬芳的喜悦,对新时期盛世伟业的憧憬……所有这些词章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自然、社会、人文交织,历史、现实、未来贯通的绚丽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夏先生以其诗人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寄托了自己的情怀:“天有情,地有情,但愿人间情更浓,协和天地人。”

《菽菠词》夏甄陶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