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和谐文化是维系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纽带

2006-11-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宏伟 我有话说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纽带,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撑和精神武装。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精神来浸润,需要和谐文化氛围来营造,也需要和谐文化秩序来维系。就如
何认识和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等问题,本报记者走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贾建芳。

问:如何理解和解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答:要区分“和谐文化”与“文化和谐”。和谐文化不同于文化和谐。文化和谐是指文化体系自身的内容及各种形式、各个环节之间是统一和谐、积极互动的,而不是分裂、冲突和相互抵消。实现文化和谐主要是指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使多元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兼容共生、和谐相处。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体现在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社会风尚、文化产品、制度体制等形式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是关于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中国与世界和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包括共同的社会理想、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平和包容的处世态度、通融和解的行为方式、安定健康的社会心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内容。

问: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答: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我国基本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方位使我国现代化呈现出一些特殊的阶段性特征,产生了一些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实凸显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提出了实现科学发展和制度创新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黏合剂。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求团结、求安定、求发展的氛围,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是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要求。我们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我们也应正视一个严峻的现实,这就是我国社会结构正在深刻转型,思想观念正深刻变化,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产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国转型时期的文化建设不再只是在原来的文化体系中增添一些新概念、新元素和对现有文化体制修修补补,而是要适应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现实要求,实现文化观念、文化价值和文化体制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问:您认为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答: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评价、取向和选择,在深层上表现为人生处世哲学,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的目的、意义、使命、态度,而在表层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善恶、美丑、义利、理欲等的权衡和取舍。价值观反映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以及主体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分。现阶段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共同理想、道德规范、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安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